二力平衡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學會分析和解決二力平衡的條件。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探究。
【教學用具】
彈簧測力計、細線、三角架、小車、鉤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 演示小車受力不運動,提出問題:小車處于什么狀態?引出二力平衡狀態。
2. 引導學生說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二、新課教學
1. 什么是二力平衡?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兩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 討論: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否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叫二力平衡。
3. 實驗探究:怎樣的小車處于靜止狀態?實驗中為什么要掛兩個鉤碼,為什么要讓小車在同一條直線上?此實驗中為什么要使小車保持直線運動?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4. 舉例說明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5. 練習題。
6. 小結本節課內容。
三、鞏固練習
1. 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條件中哪個條件缺一不可?為什么?
2.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一定受到兩個力作用。( )
(2)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就一定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
(3)物體受到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時,就一定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4)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不受力時也可能會發生形變。( )
(5)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運動狀態一定發生改變。( )
(6)物體受到不平衡的力的作用時,運動狀態才可能改變。( )
(7)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時一定受不平衡力的作用。( )
(8)物體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時,其運動狀態一定改變。( )
(9)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時,其重力也一定改變。( )
(10)物體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時,其重力勢能也一定改變。( )
(11)靜止的物體不一定受到兩個力的作用。( )
(12)靜止的物體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
(13)靜止的物體一定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
(14)靜止的物體也可能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
(15)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
(16)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
(17)重力和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
(18)重力和合力一定相等。( )
(19)合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零。( )
(20)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或小于物體的重力。( )
四、作業:課本第7頁想想做做第3題。
五、板書設計: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二力平衡教案例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 使學生學會判斷物體是否受平衡力作用的方法。
3. 使學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
判斷物體是否受平衡力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吊起兩個質量相同的鉤碼,使兩個鉤碼保持靜止狀態。這時,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是一對平衡力。
二、進行新課:
1. 什么叫平衡力?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的兩種狀態叫二力平衡。(板書)
2. 二力平衡時應注意的問題:
(1)二力平衡必須發生在同一個物體上,這是二力平衡的前提。因為只有“同一個”物體上,兩個力才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反之,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一對力,不是平衡力。如:黑板擦靜止在桌面上,它受到重力與支持力,它們是平衡力;而黑板擦與桌面之間有摩擦力的存在,因為黑板擦與桌面之間既沒有發生相對滑動,也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故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分析時,可引導學生回憶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情況)
(2)二力平衡必須使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為只有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才可能是受到的一對平衡力。當然,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的合力應為零。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一個物體上。上述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屬于平衡力。
3. 練習: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放在桌面上的書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
(2)推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沒推動時,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
(3)放在桌子上的靜止的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它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
(4)放在桌子上的靜止的書本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
三、小結:判斷物體是否受平衡力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課本第4頁的討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