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關于摩擦力的定義有以下幾方面:
1. 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接觸面之間存在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
2. 摩擦力是一種接觸力,兩個物體之間只有接觸才會產生摩擦力。
3. 摩擦力有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之分,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4.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為F=μ·N。其中μ是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狀況和粗糙程度有關;N為垂直壓在接觸面上的力。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關于摩擦力的主要定義,具體學習時可以結合高中物理課本或相關教材進行深入理解。
例題:
質量為5kg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桌面與物體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2,現用一大小為15N的水平推力使物體加速前進10m,則此過程中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為多少?
解析: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定義和性質。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其大小取決于物體的材料、接觸面狀況和壓力。在本題中,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即為滑動摩擦力。
其次,我們需要根據運動學公式計算物體的加速度和位移,進而根據摩擦力公式求出摩擦力大小。
已知推力為F=15N,位移為s=10m,物體的質量為m=5kg,動摩擦因數為μ=0.2。
根據運動學公式,可計算物體的加速度:a = (F-f)/m = (15-0.2×mg)/5 = 2m/s^2
根據摩擦力公式 f = μFn,其中Fn為正壓力,可計算滑動摩擦力:f = μFn = 0.2 × 5 × 10 = 10N
所以,物體在前進10m的過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為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