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及 “比熱容” 時,是不是會感覺這個詞匯特別拗口熱量的計算初中物理,宛如天書一般難以理解?實際上它非常容易明白,簡單來講就是 “不同物質擁有不一樣的‘耐熱’程度”。就好比在夏天時于太陽下暴曬,鐵板會熱得能把人燙得跳起來,然而水僅僅是溫熱的 —— 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正是比熱容在發揮作用。

為啥水和鐵板 “耐熱” 不一樣?
單位質量的特定物質,在溫度出現升高或者降低1℃的情況時,此物質會吸收或者放過的熱量,這就是比熱容的官方解釋。不明白嗎?沒關系,我們以水和鐵板來舉個例子:
同樣是在太陽之下曬上 10 分鐘,假定鐵板與水的質量是相同的,吸收的熱量也是一樣的情況。然而鐵板的溫度能夠急劇飆升到 60℃,水很可能僅僅是從 25℃上升到 28℃而已。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水的比熱容相較于鐵板要大出很多 —— 它具有的“吸熱”能力特別強,在吸收相同熱量之時,溫度升高得十分緩慢;與之相反方向,它的“放熱”速度同樣緩慢,所以在冬天的時候湖水降溫相對陸地更是緩慢。

這便是為何海邊的夏季不像內陸那般炎熱,冬季也不像內陸那般寒冷。白天的時候,海水會吸收大量的熱量,然而其溫度卻升不高。到了晚上,海水會緩緩地釋放熱量,致使海邊的溫度變化沒有那么劇烈。我們所使用的熱水袋,以及汽車水箱里的水,同樣都是運用了水“比熱容大、放熱慢”的特性。
比熱容的 “小脾氣”:只和物質本身有關
一種物質的“天生性格”體現為比熱容,它和物質的質量不存在關聯,和其溫度變化同樣沒有關系。舉例來講制度大全,有這樣一杯水,還有一桶水,它們的比熱容均為4.2×103 J/(kg?℃)的,且對那些20℃的水而言,不管是80℃的這部分水,各自的比熱容都不會發生變化。
并非相同物質,其“性格”差異極為顯著:水銀比熱容極小,故而溫度計內的水銀能夠迅速隨著溫度產生變化;砂石比熱容相較于水更小,所以沙漠區域在白天時至熱難耐熱量的計算初中物理,于夜晚時寒風刺骨——于白天期間吸收些許熱量便會使溫度升高,夜晚時分釋放些許熱量便會致使溫度下降。
學比熱容,記住這道題就夠了

考試之中常常考“比較不一樣物質升溫快慢”,或者“計算熱量”內容,實際上公式特別簡單,Q等于cmΔt,其中Q是熱量,c是比熱容,m是質量,Δt是溫度變化 。
比如說問這樣一個問題,質量呈現相同狀態的水以及煤油,在吸收了相同數量熱量的情況下,究竟是誰升溫速度更快呢?是這樣的,由于煤油的比熱容相較于水而言是比較小的,也就是 c 小,依據相關公式,也就是 Δt 等于 Q 除以(cm),因為 c 小從而導致這個 Δt 會比較大,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煤油升溫會速度更快 。
再者舉例來說, “1kg水從20℃加熱變成100℃這過程,需要的熱量是多少呢?”——此刻水的比熱容c水乃是4.2×103,質量m為1kg,溫度變化量Δt是80℃,于是熱量Q等于4.2×103乘以1再乘以80,結果是3.36×10? J 。
難道不是并非那般困難嗎?牢記 “比熱容較大的物質,吸收與放出熱量的能力較強,溫度發生變化較為緩慢”,在進行做題之際套用公式,大體上不會出現錯誤。
其實比熱容于咱們身邊就存在著:媽媽運用鐵鍋炒菜速度快,這是由于鐵的比熱容小,致使升溫速度快;使用陶瓷碗去盛熱湯,不容易讓手接觸時產生燙手之感,這是因為陶瓷比熱容相較于金屬更大,其溫度上升得較為緩慢的。在生活當中多多進行觀察,你便會發覺物理實際上極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