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了,以前都很記得的,現在忘得差不多了...暈吖!
第十章 機械波
重點:波動圖像的建立;平面簡諧波的波函數,波函數的物理意義及波形曲線;描述平面簡諧波的物理量;相干波的干涉加強及減弱條件(為相干光學打基礎)。
難點:波函數的建立,波動與振動的區別與聯系;波動過程的相位和能量傳遞的本質來源;相干波的干涉加強及減弱條件中的相位條件,駐波方程和駐波特點;半波損失的概念。
(一)機械波
1. 機械波: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
2. 橫波: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有波峰和波谷。
3. 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的波叫縱波。縱波上有密部和疏部。
4. 波長:兩個相鄰的,在振動過程中對平衡位置的位移總是相等的質點間的距離。符號 。
5. 頻率 :質點振動頻率,由波源決定,與介質無關。
6. 波速v:單位時間內振動向外傳播的距離。
7. 波速、頻率、波長的關系式:
8. 機械波產生條件:
(1)要有波源;(2)要有介質。
9. 波的實質: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
(二)波的圖象
1. 圖象的意義:表示在波的傳播方向上,某時刻各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2. 圖象的形狀:正弦(余弦)曲線。
3. 圖象直接反映的物理量:
(1)各質點振幅A;(2)波長 ;(3)某時刻各質點的位移。
4. 波動圖象與振動圖象的區別
項目
波動圖象
振動圖象
研究對象
連續介質
振動質點
研究內容
某一時刻在連續介質中各質點的分布
質點振動過程中,位移隨時間的變化
圖象
相鄰峰距
波長
周期
圖線變化
隨時間相移,圖線不斷變化
隨時間推移,圖線不斷延伸
圖上反映的量
(1)某一時刻各個質點的位移
(2)A,
(1)某一質點在各個時刻的位移
(2)A、T、
(三)波的衍射與干涉
1. 波的衍射:波繞過障礙物的現象。
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障礙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相差不多。
2. 波的疊加:兩列波相遇后互不干擾,重疊區質點的位移等于兩列波分別引起的位移的量和。
3. 波的干涉: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域振動加強,某些區域振動減弱,且加強和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
(1)干涉條件:頻率相同,振動情況相同。
(2)加強減弱的條件:
<1>加強:兩波源到該區域距離之差等于波長整數倍。
<2>減弱:兩波源到該區域距離之差等于半波長的奇數倍。
(四)聲波
1. 聲源:振動著的發聲體。
2. 有關聲波:
(1)人聽力范圍20~20,000Hz;
(2)聲波在氣體、液體中是縱波,在固體中有縱波也有橫波;
(3)聲速與介質、溫度有關,空氣中約為340m/s;
(4)回聲比原聲滯后0.1s以上可分開,可用于測速和測距方面。
二. 重點、難點:
(一)有關機械波:
1. 波動與振動的關系:
(1)振動是波動的成因,波動是振動的傳播。有波動一定有振動,有振動不一定產生波動,還需有介質。
(2)質點的振動是變加速度運動,波動在介質中勻速向前傳播。
(3)振動研究某個質點的運動,波動研究介質中各質點在某一時刻的運動。
2. 波長確定的方法:
(1)由波長定義;
(2)振動在一個周期里在介質中傳播的距離;
(3)橫波中相鄰波峰(谷)間的距離,縱波中相鄰密(疏)部中央間的距離。
3. 機械波的產生:
(1)機械波傳播的是振動的形式,是能量傳播的一種方式;
(2)各質點都做受迫振動,振動的頻率都等于波源的振動頻率,若為簡諧波,振幅也相同;
(3)各質點開始振動的方向與波源起振方向相同;
(4)后振動的質點總是落后并重復前一個質點的振動。
(二)關于波的圖象:
1. 已知波源或波的傳播方向判定該時刻圖象上各質點的振動方向(從而判定質點的振動速度、加速度、回復力、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2. 波動的特點:
周期性
(三)有關干涉和衍射:
1. 干涉:
(1)增強是指振動原點的能量增大,即振幅增大,減弱是指質點合振動的振幅減小; ;
(2)加強區總加強,減弱區總減弱;
2. 干涉、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現象。一切波都可發生干涉和衍射現象。
例題精講:
例1 如圖所示,實線是某時刻的波形圖象,虛線是0.2s后的波形圖。
(1)若波向左傳播,求它傳播的可能距離?
(2)若波向右傳播,求它的最大周期。
(3)若波速是 ,求波的傳播方向?
解析:(1)波向左傳播時,傳播的距離為:
可能距離為3m,7m,11m……
(2)波向右傳播時,求周期。
根據
得:
在所有的可能周期中, 時周期最大,即最大為0.8s。
(3)波在0.2s內傳播的距離
傳播的波長數
由圖知波向左傳播。
例2. 圖中 是兩個相干波源,由它們發出的波相互疊加,實線表示波峰,虛線表示波谷,則對a、b、c三點振動的情況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 b處的振動永遠互相減弱 B. a處永遠是波峰與波峰相遇
C. b處在這時刻是波谷與波谷相遇 D. c處振動永遠互相減弱
例3. 一列橫波沿繩子向右傳播,某時刻繩子形成如圖所示的凹凸形狀。對此時繩上A、B、C、D、E五個質點( )
A. 它們的振幅相同 B. D和F的速度方向相同
C. A和C的速度方向相同 D. 從此時算起,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
解析:(1)波源振動時,繩上各質點通過相互間的彈力跟著作受迫振動,不考慮傳播中的能量損耗時,各質點振幅相同。因此A正確。
(2)波傳播時,離波源遠的質點的振動落后于離波源近的質點的振動,并跟隨近的質點振動。由圖可知:D點跟隨近波源質點C正向上運動,F點跟隨近波源的質點E正向下運動,兩者速度方向相反。所以B錯。同理可知A點正向下運動。C點正向上運動,兩者速度方向也相反,所以C錯。
(3)由于此時B、C兩質點都向上運動,C比B遲到最大位移處,C回到平衡位置也比B遲,所以D正確。
例4 一列橫波沿直線向右傳播,某時刻在介質中形成的波動圖象如圖所示。
(1)指出此時質點a、b、d、f的運動方向;
(2)畫出當質點a第一次回到負向最大位移時在介質中形成的波動圖象。
分析:(1)波向右傳播,表示波源在左方,圖中質點a離波源最近,質點h離波源最遠。根據波的傳播特點即可確定該時刻各點的運動方向。由于此時質點a位于平衡位置,它第一次到達負向最大位置時,則原來處于峰、谷的質點正好回到平衡位置,原來處于平衡位置的質點分別達到正向或負向最大位移。
因此可知質點a、b正向下運動,d、f正向上運動。
(2)質點a第一次回到負向最大位移時,在介質中形成的波形圖如圖所示:
注:(1)描點法:在原波形圖上選取位于峰、谷和平衡位置的一些質點,由此刻起的運動趨勢,根據題中條件依次畫出它們在新時刻的位置,連成光滑曲線即得新的波形圖。(如題中所用方法)
(2)波形平移法:沿波的傳播方向,根據題中條件向前平移一段距離即得新的波形圖,如圖中虛線所示。
分析:(1)b處此刻是波谷與波谷相遇,位移為負的最大值,振動也是加強。A錯,C正確。
(2)a處此刻是波峰與波峰相遇,過半周期后波谷與波谷相遇,始終是振動加強的點,并非永遠是波峰與波峰相遇的點,B錯。
(3)c處此刻是峰、谷相遇,過半周期后仍是峰谷相遇,它的振動永遠互相減弱,D正確。
因此,答案應是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