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深知種植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欺騙不夸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種植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真材實料的精品!
溫度在水塘種植中是個重要環境因子。把握其變化規律,并采取相應的控制辦法、對于發展水塘養豬技術有著重要作用。
一、水溫變化的奇特性
水塘溫度是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因為水本身的力學特點,使水塘溫度的變化有其獨到性,主要表現在:
①池塘溫度變化幅度要比溫度小得多。
②一晝夜平均氣溫,溫度要低于溫度,晚上平均溫度通常高于平均溫度,而白天則低于溫度。
③水溫最高時間是14-15時,比高溫度時間晚1-2時,夜晚溫度最低。
④白天水表層水溫通常低于水上層水溫,二者之差可達2-3℃或更高,下午則相反,產生水的熱成層。
二、魚的溫度與溫度
鳥類是變溫植物,其溫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通常比其所在溫度高1-2℃。魚不能像人類那樣通過新陳代謝活動來保持自身體溫的恒定,而只能與溫度保持相對的穩定(魚的最佳生理代謝濕度是15-25℃)。高于4℃或低于35℃時,魚兒都會形成生理不適,甚至停止吞咽或則死亡。所以,溫度決定著魚兒的生死危亡。但魚兒能自主的主動尋覓適宜它生理活動的溫度區域,因而,適度的水深有宜于鳥類生存和生長。
三、水溫與水的導溫特點
自然底泥的氣溫主要來自太陽的照射和地幔體溫的充溢,太陽的照射有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受底泥流動的影響,而地幔散熱是恒定的。
水在4℃時密度最大,低于或高于4℃時密度依次變小、質量變輕。
在陽光照射下:
淺水增熱快,溫度比較高,密度變小,質量變輕,容積減小。
深水增熱慢,密度較大,質量較重,容積縮小。
這時會產生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的對流,這就是水的導熱特點。因為水的這一特點,便使不同水溫的水層、水域形成了垂直對流或環流運動。
四、水溫與季節的變化規律
總的來說,溫度與季節的變化規律是:溫度滯后于溫度變化,溫度先于溫度變化。
上半年由冷到熱的時節變換(由冬到春),溫度由低下降,因而,通常情況下溫度略高于溫度。
下半年由熱到冷的時節變換(由秋到冬),溫度由高到低,因而,通常情況下溫度略低于溫度。
五、水體的正常分層
表面水層:水與空氣接觸那一層,深度占到整個水深的四分之一。
中間水層:坐落表層水和底層水之間,也占到整個水深的四分之一。
底層水層:坐落最底層,占到整個水深深度的一半以下。
底泥正常的三個分層,每層都有各自的特性,表面水層通常都是變溫比較快,而且因為與空氣有接觸面,所以表層都含有二氧化碳。中間水層穩居與下層和底層之間,受上、下層水層水質的影響很大,水域的水質整體好,中層水的水質就好。底層水層受底質和水質的影響最大,也是整個水域無論魚體還是垃圾的承受區域,就整個底泥來說,底層的水質是最差的,底層的溶氧也是最差的。
六、水域溫度的分類
按照自然溫度的來源以及水的導熱特點,我們將自然水域分為:同溫水域、正分層水域、逆分層水域。
同溫水域
同溫水域是指在此水域的24小時中,底泥的上下層氣溫都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分表層、中層、底層。也就是說,這些同溫水域只有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沒有分層變化。
水能產生24小時上下同溫,緣由是由水的導溫特點產生的,論述如下:
晚上在陽光照射下,淺水增熱快,深水增熱慢水的密度與溫度的關系圖,使淺水區與深水區有了較大的溫差,便產生了兩個方向相反的環流。
到了夜晚,湖面喪失了陽光照射,溫度也會急劇下滑,淺水處與對岸此時降溫快,而深水處卻降溫慢,水底又產生了兩個相反方向的環流運動,使整個水域溫度達到了同溫。
魚在溫度的這些環流運動中,不是靜止的而是隨環流而聯通,游向適宜自己生存溫度的地方,即適魚溫度大概為15-30℃的水域。
同溫層底泥存在于流動或季節性靜止的水域:江河溪水等流動的水域和南方春秋兩季的靜止水域、南方夏季的靜止水域、以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春秋與夏季的靜止水域。
在同冷水體中,魚兒可以不調節溫度就可以全水域全立體方位覓食。并且,確定兩個相反方向的環流在哪些位置?也可以說確實是個困局,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溫度的升高與上升處是調溫區,也就是冷水與冷水的交匯處,只要理解了這一點,確定兩個相反方向的環流的位置就迎刃而解了。
正分層水域
在深秋時節,太陽直射水表面時間長,表面水升溫便非常快,密度也就小,重量輕,只有浮在下層,很難下沉。相反,底層水因水的隔離,升溫就很慢,溫度低,密度大,而質量也重,它只得留在水中。
這些上熱下涼的水域,就是正分層水域。這些水域里面的水密度小、質量輕;下邊的水密度大,質量重,上、下層水難以自由流動、混合,于是就產生了“躍溫層”。
躍溫層的特性:水的深度降低不多,氣溫回升卻很快,氣溫梯度比較大。并且,當有狂風時,由于風卷起水浪,分層不變溫的水也會因水的急劇波動而混和,然而混和的深度也不一,取決于風力的大小和上下水的溫差,溫差太大的也無法流動混和。
關于正分層水域,有人曾做過試驗檢測:
正分層水域的下層與上層水的溫度相差較大,當表層溫度達到22℃時,湖面以下5米的溫度為21℃,下到10米溫度為18℃,下到15米深處時,溫度便為9℃,下到20米時溫度便成了5℃,下到20米之后就為4℃了。
這個水的深度與溫度檢測,對于我們養豬者來說很有啟發作用,由于大多數魚的覓食溫度為15-30℃之間,20-28℃為最合適。從科學測出的溫度看,水塘水的深度亦不能深過10米,3至5米為最好,但這是考慮純溫度而言的,并沒有涉及溶化氧的問題。但也與我們如今倡導養豬的水深在2-3米最為適合也相符合,之所以要淺于5米,是把水的深度與水的溶化氧這一重要誘因考慮進來了的,水過深,陽光穿透度達不到,也影響光合作用造氧這一原理,因而,人工水塘過深并無好處且降低修導致本。
夏季,南方的溫度成為正分層,也就是表熱底涼。夏季,北方靜止水域的溫度,由于氣候暖和,有時有如南方的夏天,它的溫度處在正分層狀態,上熱下涼,上輕下重。
逆分層水域
所謂逆分層水域,是與正分層水域相對而言的。正分層是上熱下涼,就是說,在河流、水庫的水域在陽光的照射下,表面淺水氣溫高,水深處難得煙臺,所以氣溫低,是春日的溫度所產生。
并且到了秋季,南方的天氣變寒,上層的溫度散出慢,表層的溫度充溢快,所以便產生了與春日相反的水層室溫,同樣由于水的密度不同,產生不了大的環流運動,保持了上涼下溫的溫度層,這就叫逆分層水域。
有人做過試驗,逆分層水域的溫度溫差沒有正分層這么懸殊:
湖面為0℃水的密度與溫度的關系圖,增長5米溫度上升為2℃,增長到10米溫度為3℃,10米以下到15米溫度為4℃,再往下溫度不會上升,始終保持4℃。有人對冰厚20分米,水深1米的底泥加以檢測,冰下表層的水為0℃,底層溫度為6℃。
夏季,南方的靜止水域為逆分層底泥,深水底層較溫和,鯉魚、鯉魚仍能覓食。
七、掌握溫度變化規律進行水產種植
1.同冷水體:溫度不分層溫,深淺都處于同等體溫,魚的溫度與溫度相同,此時魚最為活躍,吞咽也快,是養豬的最理想狀態。倘若利用風浪或機械攪水(如增氧機),就能達到底泥溫度無差異狀態,其實,流水養豬本身就是同冷水體。
2.養豬池塘由于海面小,溫度升降快。水閘支流由于面大水深,溫度升降慢,但淺水又比深水升降快,這種誘因都要融入到水產種植過程中給以抉擇。
3.深水水域:可以投放亞溫水性鳥類,例如貽貝類,但淺水水域就不宜投放這種溫水性海魚。
4.產生溫別墅的底泥:在魚病預防施藥前,盡量想方設法打破溫別墅使其水的密度相一致,以使藥液均勻散于水底,達到最佳防治療效,采取的舉措可以提早開啟增氧機攪混底泥。
5.要依據氣象、水溫、季節、水的深淺等誘因來靈活管理,包括種植品種的投放和配搭、餌料投喂的多少以及魚病預防等等方面,把握溫度與季節的變化規律最有益于水產種植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