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CI(科學引文索引)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大會錄索引)是世界知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科學引文索引》(Index,SCI)是由德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立出版的引文數據庫,其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物理、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檢索雜志,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知名的一種,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占比列最大,收錄范圍是當初國際上的重要刊物,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到的科學參考價值,在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許多國家和地區均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從SCI的嚴格的選刊原則及嚴格的專家評審制度來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較真實地反映了論文的水平和質量。按照SCI收錄及被引證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學術水平的發展情況。非常是每年一次的SCI論文排行成了判定一個中學科研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SCI以《期刊目次》()作為數據源,目前自然科學數據庫有五千多種刊物,其中生命科學輯收錄1350種;工程與計算機技術輯收錄1030種;臨床醫學輯收990種;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輯收錄950種;數學、化學和月球科學輯收錄900種刊物。各類版本收錄范圍不盡相同:
彩印版(SCI)雙季刊3,500種
聯機版()周更新5,600種
光碟版(帶文摘)()月更新3,500種(同彩印版)
網路版()周更新5,600種(同聯機版)
部份科研工作者將SCI戲稱為IDEA。
20世紀80年代末由上海學院最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主要基于兩個誘因,一是當時處于變革期,國外學術界存在各類不正之風,缺乏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個別專業國外專家極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
“SCI目前已成為評判國外學院、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尺度”。
但是SCI起初只是一種強悍的文獻檢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題或分類途徑檢索文獻的常規做法,而是設置了奇特的“引文索引”,正式一篇文獻作為檢索詞,通過收錄其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和跟蹤其發表后被引用的情況來把握該研究課題的來龍去脈,因而迅速發覺與其相關的研究文獻?!霸讲樵脚f,越查越新,越查越深”這是科學引文索引構建的宗旨。SCI是一個客觀的評價工具,但它只能作為評價工作中的一個角度,不能代表被評價對象的全部。
二、ISTP(科技大會錄索引)
ISTP《科技大會錄索引》(Indexto&,ISTP)出刊于1978年,由日本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該索引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物理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大會文獻,包括通常性大會、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其中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類文獻約占35%,其他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ISTP收錄論文的多少與科技人員出席的重要國際學術大會多少或遞交、發表論文的多少有關。我國科技人員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大會上發表的論文占被收錄論文總量的64.44%。
在ISTP、EI、SCI這三大檢索系統中,SCI最能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該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刊物比較全面,可以說它是集中各個學科高質優秀論文的精萃,該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科技界密切凝視的中心和焦點。ISTP、EI這兩個檢索系統評定科技論文和科技刊物的質量標準方面相比之下較為修身。
三、EI(工程索引)
EI《工程索引》(TheIndex,EI)出刊于1884年,是新加坡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知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每期附有主題索引與作者索引;每年還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還降低了作者單位索引。出版方式有彩印版(刊物方式)、電子版(磁帶)及微縮膠卷。EI選用世界上工程技術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5個語種的3500余種刊物和1000余種大會錄、科技報告、標準、圖書等出版物。年報導文獻量16萬余條。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諸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性。
EI把它收錄的論文分為兩個檔次:
1.EI標引文摘(俗稱核心數據)
它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并以主題詞、分類號進行標引深加工。有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是判定論文,是否被EI即將收錄的惟一標志。
2.EIPageOne題錄(俗稱非核心數據)
主要以題錄方式報到。有的也帶有摘要,但未進行深加工,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所以PageOne帶有文摘不一定算做即將步入EI。
EI對稿件內容和學術水平的要求。EI不收錄純基礎理論方面的論文。
四、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Index,SSCI,)為韓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構建的綜合性社科文獻數據庫,涉及經濟、法律、管理、心理學、區域研究、社會學、信息科學等。收錄56個學科領域的3000多種社會科學權威學術刊物論文。
五、
(in,yandand)是化學學、電子工程、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及信息技術領域的權威性文摘索引數據庫,由美國馬達工程師學會(IEE)編輯,提供來自全世界出版物的950萬篇科技論文,包括3,700多種科技刊物,以及書籍、報告和2,000個多種大會錄。與相對應的彩印本檢索雜志是SA(),包括如下三個分輯:
A:
B:
C:
覆蓋的學科范圍包括:原子化學及分子化學,物理和物理化學,匯聚態化學,二氧化碳、流體、等離子體,光學和激光,聲學、電力系統,熱力學,磁學,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原子化學,基本粒子,核化學、儀器制造與檢測,半導體化學,天文學與大氣化學,材料科學,水科學與海洋學,環境科學,超導體,電路、電路器件和電路設計,電訊物理期刊SCI,超導體,電子光學和激光,電力系統,微電子學,醫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控制系統及理論,人工智能,軟件工程,辦公室手動化,機器人,情報學。
六、SCIE
SCIE是湯姆森公司在原有的SCI文摘版源刊基礎上精選了另外的部份刊物所產生的網路版。
SCI和SCIE的區別:SCI和SCIE(SCI)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充版(即網路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刊物,后者收錄刊物3600多種,前者收錄刊物6000多種,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
SCI相當于EI核心,而SCIE相當于EI非核心。其實你時常發覺SCIE的影響因子可能比SCI還高,但就其影響價值仍不如SCI。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選購刊源,并且每年略有增減,進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辦的比較好SCIE刊物可能成為SCI刊物,而辦的較差的SCI刊物可能變為SCIE,甚至被SCI和SCIE所舍棄。
七、IEEE
IEEE(ofand)日本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商會。日本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商會(IEEE)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成員人數),擁有來自175個國家的36萬會員(到2005年)。1963年1月1日由日本無線電工程師商會(IRE,創辦于1912年)和英國電氣工程師商會(AIEE,創建于1884年)合并而成,它有一個區域和技術互為補充的組織結構,以地理位置或則技術中心作為組織單位(諸如IEEE亞特蘭大分會和IEEE計算機商會)。它管理著推薦規則和執行計劃的分散組織(比如IEEE-USA明晰服務于英國的成員物理期刊SCI,專業人士和公眾)。總部在英國倫敦市。IEEE在150多個國家中它擁有300多個地方分會。透過多樣化的會員,該組織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中都是主要的權威。專業上它有35個專業學會和兩個聯合會。IEEE發表多種刊物,學報,書籍和每年組織300多次專業大會。IEEE定義的標準在工業界有極大的影響。IEEE(讀做eye--ee,I-3E)。
學會的主要活動是舉行大會、出版刊物刊物、制定標準、繼續教育、頒發獎項、認證()等。IEEE每年要舉行300多個學術大會,有35千人出席。IEEE的許多學術大會在世界上很有影響,有的規模很大,達到4-5千人。
IEEE制訂了全世界電子和電氣還有計算機科學領域30%的文獻,另外它還制訂了超過900個現行工業標準。每年它還發起或則合作舉行超過300次國際技術大會。IEEE由37個商會組成,還組織了相關的專門技術領域,每年本地組織有規律的舉辦超過300次大會。IEEE出版廣泛的同級評審刊物,是主要的國際標準機構(900現行標準,700研制中標準)。
《IEEE學報》(季刊)、《IEEE刊物》(季刊)、《IEEE綜論》(季刊)、《IEEE手冊》(每年出版一次);還有800多種早已頒授或正在制定的各類標準;各專業分學會還出版各類刊物刊物和大會論選集。
EEE出版有70多種刊物刊物,每位專業分會都有自己的期刊。據稱該組織每年發表的論文專著數目占全世界該領域當初發表量的30%。除《》是每位會員人手一冊外,其他的刊物刊物會員可以依照自己的須要訂閱。
IEEE除出版定期刊物外,還出版大量的論文集、圖書和標準。其出版物的學術和技術水平是世界一流的。IEEE還專門編輯出版了供中學生閱讀的《》和供通常工程技術人員閱讀的《Today’s》。
IEEE編有各類繼續教育教材,包括各類音像制品,開設各類短訓課程和培訓班,在小型學術大會前,舉行帶有繼續教育性質的等。
IEEE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授權為可以制訂標準的組織,設有專門的標準工作委員會,有30000義務工作者參與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工作,每年制訂和修訂800多個技術標準。
IEEE的標準制訂內容有:電氣與電子設備、試驗方式、原元件、符號、定義以及測試方式等。
八、CSCD
由中國科大學文獻情報中心創建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它是剖析國外科學技術活動的整體狀況,幫助科教決策部門科學地評價我國科學活動的宏觀水平和微觀績效,幫助科學家個人客觀地了解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的得力工具。
2013—2014年度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來源刊物1141種,其中中國出版的英語刊物125種,英文刊物1016種。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刊物分為核心庫和擴充庫兩部份,其中核心庫780種(表中備注欄中以C為標記)。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刊物每三年選聘一次。每次選聘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定量數據來自于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定性評價則通過聘請國外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對刊物進行評審。定量與定性綜合評估結果構成了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刊物。
九、CSSCI(英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Index,CSSCI)。它是由北京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發的數據庫,拿來檢索英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
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由上海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發而成,是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攻關項目。CSSCI遵守文進言量學規律,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全省2700余種英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刊物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刊物作為來源刊物。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刊物,來源文獻近100余萬篇,引文文獻600余萬篇。
目前,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省院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比、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評指標。CSSCI數據庫已被上海學院、清華學院、中國人民學院、武漢學院、吉林學院、山東學院、南京學院等100多個單位訂購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根據。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種信息查詢、檢索途徑,可以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國外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信息和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為社會科學管理者提供地區、機構、學科、學者等多種類型的統計剖析數據,因而為擬定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研新政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參考。目前上海學院CSSCI數據庫已向社會舉辦服務,服務項目有網上包庫(包庫機構在限定的IP地址范圍內的任何一臺計算機上、任意時間段使用CSSCI數據庫)、網上查詢(非包庫用戶通過網路查詢CSSCI數據庫);委托查詢(用戶委托北京學院代為查詢CSSCI數據庫,開具查詢報告)、手機查詢(中國聯通手機用戶通過發送手機郵件方式查詢CSSCI數據庫),詳情可登陸青島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