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收到某地方高校學報編輯部的拒稿信,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若是通常的自發投稿,我也就沒那么多做作了。偏偏這是碩導給的“半命題習作”。前陣子,導師叮囑我和師兄、師妹四人,同主題、不同角度各寫一篇小文章,并給推薦到某地方高校學報的研究專欄上。明天一早,師兄告訴我,他和師兄收到了編輯部的反饋,已錄用,但仍需更改,讓我也趕忙查看一下短信。
圖片來自網路
始料未及,給我的回信直接是“不采用”。而兩份專家意見也基本一致,就是強調論文過分平白,學理智不強。
師兄師姐驚呼“怎么可能”?由于在他倆看來,我的文章應當是最可靠的那種。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卻成了惟一出問題的。這心情誰能懂?
雖然我倒沒這盲目自信。我曉得文章不夠好,專家關于“學理智不強”的意見我是接受的。但有個基本前提是,文學批評類的論文其學理智本就不強。我自覺得文字功力還過得去,又有導師的推薦,這些情況下被拒稿的可能性就不大。至于究竟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我就不得而知了。
這大約就是所有被拒稿者的難堪心境吧。只不過,由于我這是導師薦稿,難堪又多了一份。
沒辦法,我只能裝作若無其事。轉身,厲聲地將該稿改投了其他同類型學報。連之前寫的幾篇文稿也一股腦兒倉皇投了出去。恨不能立刻賺一個“已錄用”回來。
圖片來自網路
等冷靜出來,我再將文章研讀了一遍。我想我大約找到了根源所在。被拒多半不是由于“學理智不強”,而是由于我的論文有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風險。文章中提及了類似“反映了基層政治生態百相”之類的敏感話題。從單純學術研究角度來說,這自然不是哪些問題,即便我的闡述心態非常客觀和克制。但架不住審稿者有自己的立場和思忖,即便有“風險”的端倪,何不避之大吉!
這樣一想,我便有些釋懷了。若不是文章質量的問題,而只是意識形態的“差池”,我肩上的“鍋”立馬能甩出去。其實,這只是我的臆測猜想,實情怎么,不好求證。
這事給了我當頭一棒。長個記性,今后少自以為是,意識形態的“紅線”別碰,“寫者無心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被拒稿,讀者有意”呀!
希望我的“慘痛”經歷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示。俺們平常做研究、寫文章的時侯,經常保持警醒和自覺——多檢視一下,文字中是否有意識形態便捷的潛在風險。越是中肯的學術的心態,越有可能“擦線”而不自知。由于文字上一些“莫須有”的歧義而失掉發文的機會,實在令人驚訝。
圖片來自網路
我曉得,今天明天或接出來的不短時間內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被拒稿,我將會接到一大堆退稿信。其實,也有可能壓根沒有退稿信,就這樣石沉大海。總之我會開導自己,我的論文又不是人民幣,如何可能讓人人都喜歡、都須要!
當我這只“死豬”再也“不怕滾水燙”的時侯,大約我能夠在這沸湯里打幾個滾,或則爬下來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