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大學始建于1958年物理重點學科院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現已發展成為數學、應用數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四個專業,以及理論化學、原子與化學專業。分子化學、微電子學、固態電子學三個碩士授權點。 化學大學根據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辦學指導思想。 “十一五”伊始物理重點學科院校,進一步確立了明確的發展思路:夯實基礎,抓應用; 保持特色,突出重點; 以人為本,科學規劃; 爭取條件,逐步發展。
“九五”期間,我校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在“211工程”一期建設中,化學大學在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十一五”期間,化學大學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和辦學指導思想,確立了“十一五”時期的總體目標和2010年化學大學六年建設與發展:以“211工程”建設為動力,以科研和教學為支撐,立足師資隊伍建設,搭建學科建設平臺; 規范管理,大膽創新,提高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水平,使化學大學在重點專業方向上達到省級水平。 國內領先、國內領先,已成為廣東省化學科學及相關技術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化學大學現有中學生:專科學生921人,研究生134人,函授生80人。
化學大學現有教職工65人,班主任44人,其中專任班主任42人,兼任班主任2人。 此外,2005年化學大學還聘請了12名外聘班主任。
全校44名班主任中,外校畢業班主任27人,占61%。 北京科技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省內多所重點高校; 7人具有博士學位,占16%; 碩士25人,占57%; 具有中級職稱的26人,占59%; 45歲以下27人,占61%; 35歲以下18人,占41%。
近兩年,高學歷班主任和中青年班主任在教職工隊伍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形成了一支以教書育人、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老班主任、充滿活力的班主任隊伍。
近5年來,化大班主任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省市級科研項目21項。 發表學術論文165篇,其中SCI、SCIE、EI、ISTP收錄82篇,國家級專業核心期刊論文115篇; 獲省、局級科研項目及成果獎2項; 承擔并完成教學改革項目5項。
化學大學現有4個實驗室和2個綜合實驗室:基礎與現代化學實驗室、應用化學實驗室、電子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測控技術與儀器實驗室; 虛擬綜合實驗室、光電測量綜合實驗室。 規劃重點建設“光電功能元件與測量技術實驗中心”。
2005年,化學大學建立虛擬綜合實驗室。 本實驗室的建立可為中學生掌握電子工程中的檢測、信號處理、傳感器特性、計算機軟件應用、手動工業控制和集散控制系統等方面創造良好的環境。 將進一步提高數學類大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畢業論文水平。
化學大學光電測量綜合實驗室是“九五”一期“211工程”和“十五”二期“211工程”建設中的綜合性開放實驗室。化學大學“211計劃”。 正在申報北京市科技局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一批比較先進的小型儀器及配套設備。 加之亞洲開發銀行于90年代中期引進了一套先進的光學測量設備,先后投資建設了“211工程”二期工程和中學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通過建設投入,先后購置了一批性能優良、技術領先的現代光電、激光技術儀器設備。 現擁有十億余臺主要設備:雙光柵單色儀(美國)、門積(日本)、雙(單)鎖相放大器(日本)、數字存儲示波器(500M、200M、100M加拿大泰克)、光多通道分析儀(日本EG&G)、光譜分析儀(臺灣)、鈦藍寶石皮秒激光器(俄羅斯)、高功率激光器(氬離子激光器、多波長調Q YAG激光器、泵浦顏料激光器)、信號誤差檢測器、多功能光學鍍膜機、多功能光學平臺、掃描電鏡等。實驗室的科研課題涉及光電功能元件及激光應用技術、量子光學與非線性效應、光通信技術、光電測量、光譜分析、現代信號處理與其他方向。 在教學方面,光電測量與激光(光譜)技術綜合設計實驗科目包括OMA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跡線檢測、聲光效應與聲光功特性分析、電光效應與光學信號調制與控制、光纖馬赫增德干涉與調制、可見光OADM技術與微弱信號處理等。
近年來,化學大學“光電測量綜合實驗室”與上海郵電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研究所、工程數學研究所、九所等實驗室先后完成了輻射場壓縮態和高能態的研究。階次擠壓效應、量子糾纏態研究、全光波長轉換理論應用研究、門極換向二極管(GCT)研究、兩相流現代信號處理方法參數。 在殼式爐專用溫度傳感器檢測、研發等方面的應用 國家、省、市科研項目39項,發表論文164篇,其中SCI/EI、ISTP收錄87篇。
化學大學建有資料室,藏有專業圖書和中外文專業刊物3萬余冊,為教職工和中學生查閱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