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天我刷同學圈時,發覺有一位1歲多孩子的母親(也是我高中朋友)在同學圈里曬出了新買的《寶寶的量子化學學》系列繪本,寫道:“學渣父母不容易啊!”還貼上了掩面的表情。
熱愛數學的我沒想到講量子化學學的繪本也能給如此小的女兒講,查了一下資料,原先:
孩子出生十天后,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在自己的主頁上曬出他和母親給兒子讀繪本的合照,而他選擇的繪本就是《for(孩子的量子化學學)》。名人效應致使這本書一下子在全球火了,國外也出了雙語版。
了解了原由以后,我一直認為不適宜那么早就給自己才兩歲半的孩子講,哪怕囤書也沒那么早,于是就把這事放一邊了。
我平常給孩子講繪本的時侯,不喜歡只照著書上的字念,喜歡引導孩子看繪本上的畫的每位角落,一一描述,并且同樣一幅畫的一個角落上次就會換著角度和說法講。這是由于我曉得自己擅長掌握具象的概念,卻非常不注意觀察細節,不希望兒子明明看著一副飽含無數細節的畫,卻只反反復復聽那一兩句話。
不過雖然重復對于產生語感以及孩子記憶繪本內容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而也就會堅持每次把書上的字帶著情節報答完(過程中手臂還指向念到的字),再展開講畫上的內容。并且平常倘若小孩問我為何,我解釋了一段過后,她要是認為喜歡,都會說“再說一次”,我也就盡可能逐條還原地再說一次,這么兩三次。讓好多父親倍感崩潰的“再來一次”,曉得了這些重復的意義以后,復述上去也就自然有了耐心,甘之如飴。(假如是玩樂類的“再來一次”,只要一起約定好剩余次數就好。任何時侯我都不會忽然強行不再來,而都是先說要走了之類的,之后激活這個余約定次數的環節,著急就3次,不著急就5次,假如真的必需要走了,語調就不一樣,直接說再來最后一次。)
我還喜歡常常偏離繪本的情節,把繪本里提及的事情和弟弟近來經歷的事情串上去說,時常提一些問讓孩子回答,父親有時侯會給出很詭異好玩的回答,有時侯又會給出確切得令人驚訝的回答,甚至整段整段的將別的事情關聯進來一起講,有時也會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說不曉得,于是我也就很自然地像通感一樣接下去。由于我相信人腦學習和記憶的機制就是構建關聯。
在講繪本的時侯,我們也不會仍然靜靜地對著繪本。提到一些須要解釋的地方,我可能還會站上去,以身體幅度的動作進行演示。由于我曉得越是形象而夸張的動態場景,就越能給女兒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個時侯,常常也是母親最激動的時侯,她有時也會自己關聯到近期學會的說法、動作、歌謠、詩詞,演出一番。
我平常工作比較忙,每周和母親講繪本的次數不多,但我想著才能陪伴母親的時侯,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以質量填補時間,所以講繪本的時侯就會似乎有浩淼的耐心,不趕節奏。而在我兩次講繪本之間,她父親早已給她講了好幾次繪本了。我每次講就會發覺她有了新的進步。從一歲多的時候聽不太懂,提問答不出或則亂答一氣,也不能跟隨復述,到如今翻到一頁(哪怕沒講過)就主動看圖說話,假如我講得和她的認識不一致,她就會出言糾正,我若堅持我的說法,她就會堅持一番,用嘟嘟囔囔的一段話解釋一番。
孩子非常喜歡將小對應到自己,也非常喜歡將繪本里的一家人對應到爺爺奶奶和她自己。她喜歡指出女寶寶(她和姐姐)和男寶寶(爸比)的區別,例如在選桌子的顏色的時侯。她也喜歡指出大人和小兒子的區別:一件事來了,她總會依照自己的判定說一番,父親可以,母親可以,她是小兒子,不可以,長大了就可以。一樣東西假如她如今還不能擁有,還會說母親長大給她買,甚至有一次,她看見自己穿上了衣服,而母親沒有,就對父親說:“我有衣服,你沒有,我長大給你買。”她也非常憧憬長大,但是因為我沒事就給她念“小雨再長大一點就上幼兒園,之后上中學,上完中學上小學,上完中學上高中,上完小學上學院,上完學院就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就讀博士,讀完博士就讀博士后,讀完博士后如同父親一樣下班啦!”(其實我自己沒有走完這個流程……有時我也會加上院士、院士哪些的)所以她對上幼兒園也很憧憬,每次走過幼兒園聽到上面很多爺爺奶奶在上面玩,總是會高興地說自己長大了,快要上幼兒園了。
其實,這種規則都是我們平常教的,但聽到她將這種套路當做游戲規則通常貫徹,會感覺非常甜美。這也就是現階段的宏大敘事吧,不曉得當我們聽到她開始重構這一切的時侯又會是哪些心情。
所以,在我和兒子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時侯,也都會很自然地用她能理解一半的形象語言解釋一下為何,之后時常帶上一句:“這就是數學學,你長大了都會學的。”有時侯我在看化學或則物理的書,她過來找我玩,我就告訴她爸比在看化學學的書書。不過她還是堅持翻,很快地翻過,看見全都是字和公式,時常來張圖也看不懂,就嘀咕著長會議讀懂,把我從書拉走陪她去玩了。
有三天,當我們又在重復類似這樣長大了看數學書書的對話的時侯,我忽然想上去了《寶寶的量子化學學》系列繪本,就對兒子說:“不對,真的有給像你如此大的小BB看的化學學書書。”然后問她:“給你買化學書書好不好?”她自然點頭答:“好。”然后又問:“媽咪呢?”她母親趕緊說:“不用了,都給你買。”在我一陣無語中,父親又說:“先不買書書了。”指著爬行墊上灑落的繪本說:“那里有。”然后又把我拽去講繪本了。
有了這番對話,后來我在確定買書的清單的時侯,就順便把這套《寶寶的量子化學學》系列繪本加進去了,同一批還有一本我的數學書。我也提早和兒子說了,結果我的數學書先到,也是當著她拆的封。于是她就更期盼她的數學書書了。
領到這套叢繪本以后,我初步翻了一下,之后當著母親的面給繪本們排了一個序:
一邊排序我也一邊和父親解釋我的考慮。解釋的時侯我會大概只形象化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則放心使用母親還沒有據說過的名詞,由于我相信名詞總要先有接觸(在各類語境下聽過),再進行解釋。NLP中的word、正是基于類似的理念。
解釋的過程也會讓她聽到我在遲疑、調整,考慮一些誘因,并最終排出一個次序。由于我相信比起借助父親的權威構建某個固化的理念,更重要地是讓兒子見到一個理念產生的過程,看見一個理念的多元化與改變的可能,這樣寶寶未來遇見一些與理念相沖突的事實或說法時,才可能基于自己體驗過的過程,獨立再重新構建一個自洽的理解。或則說,我既會害怕母親產生單一的根深蒂固的認知,也會害怕她在大人間例如母親間的理念沖突時無所適從,因而會認為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正是對于認知過程的一個打造,而非在于認知的結果或則推論。
排好序后,我們就開始講《寶寶的數學學ABC》。這一本繪本每一頁都是一個名詞、一幅圖和一段解說,名詞和解說均為中英對照。我立即發覺未能照著念來講。兒子大了講繪本時與胎教或則嬰兒剛出生的時侯不一樣,那時侯只要閱讀的時侯對文本有理解,但是念上去連貫流暢,能夠通過語音的美感薰陶嬰兒。而兒子早已聽得懂話之后,就不能再大段大段地念兒子聽不懂的話,而必須找尋與兒子已有認知之間的關聯點來進行介紹。這也正是這套書可能很難適用于給如此小的女兒講的緣由,由于書本身并沒有對這種概念的形象化作出充分的嘗試,而只用圖象勉強構建了一個形象基礎,而文字全都是課本式的。
第一個名詞就是“原子”,由于它的英語是Atom,而這本書是根據名詞的英語首字母排序的,A到Z每位字母對應一個名詞。這會帶來主題的不連貫,例如第6頁有核聚變,第9頁是離子、第16頁是光子、第17頁是量子、第25頁又有了釔這個有39個質子的原子,都和微觀粒子有關聯。
事實上,原子還是十分好講解的,由于父親一上來就把原子的圖象理解為汽球了,所以我就開始講黃色的汽球是質子,白色的汽球是中子,紅色的吝嗇球是電子(謝天謝地,我檢測了下,整本書涉及到這幾種粒午時沒有換顏色……),灰色和棕色的汽球如何抱在一起,而紅色的吝嗇球如何繞著它們轉,這一切產生了原子,如同父親母親和孩子(對應小小的電子)一起產生了一家人一樣。
黑洞完全無從講起,沒有引力的概念如何去談光也難以逃逸?所以我只是簡單地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洞構建了一下很黑、很深、很大(指很大范圍的東西就會被吸進去,而黑洞自身只是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奇點)的形象,說明了這是在天上的天體,如同太陽一樣,但是黑洞原本就是一些比太陽還要大還要熱的星體老了以后弄成的,太陽老了還變不成黑洞呢。順便又給兒子挖了一個“長大了都會學的”天文學的坑。
電荷好講一些。減號和加號之前有一些認知,改成正號和減號并不費力,關鍵是家里還有實體的加減符號的玩具可以拿在手里。并且兩種電荷之間的作用,可以進行角色飾演,例如我是正電荷(拿減號),母親是負電荷(拿加號,而且飾演小小綠汽球電子),于是我們就吸到一起了(抱在一起)。我們都拿減號(其中一個貌似是減號)的時侯就都是正電荷,于是我們就把彼此推開了。雖然父親聽到這一頁上畫的電場線以后就大喊:“燈籠!”所以不僅電荷之外我們也可以把電場線一起講一講,父親用來水筆和白板,我和書上一樣,用白色畫正電荷高中量子物理公式,用紅色畫負電荷,之后用紅色的筆一條一條地畫電場線。有時侯我們也會把磁場線一起畫,不過可能由于不像燈籠了,母親說她不這么喜歡磁場線。
衍射是通過“繞開”來講,由于我們平常在外邊走路的時侯,特別指出要避開水水和窨井。所以我就先和母親說,衍射就是我走到你面前,之后繞過了,若果沒有衍射,我就只才能一頭撞在你的臉上。完善這個基本的動作以后,再去說水波和光波可以衍射(即這時才把主體或則說對象賦于給這個動作),之后再去觀察對應的現象(目前也就只有水波可以觀察一下)。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白胡須的老奶奶,他是“最偉大的化學學家”之一,順便講講父親初三的時侯買了愛因斯坦全集的前五冊,有多厚,如今置于那里。
核聚變講了只有一個紅汽球(質子)的原子是最小最小的原子,最輕最輕,是氫原子。并且書上畫的是氫原子核,是沒有小小綠汽球的,如同平常吃的獼猴桃吐出的核一樣。之后兩個氫原子核撞到一起,“BANG!”地一聲,釋放出很多能量(指著圖中的一個紅色多角星星),之后,父親接過去說:“就黏到一起了!”我就接著說:“變成了還有兩個紅汽球(質子)的氦原子核。”
引力會講得多一些。先要從跌倒和掉下講起,提到月球在吸引孩子,之后開始扔各類東西扔出拋物線,最后才會提到月亮由于飛得很快,所以即使月球始終吸,地球就是不掉出來,而只是繞著地球繞圈圈。這時又可以引入角色飾演,我做月球,父親做地球,我拉她的手吸引過來,但她拚命地跑,于是就弄成繞著我繞圈圈。
熱量只是結合一下“燙”,由于父親早就學會了快速摸一摸來辨識燙,但是“燙”和“辣”可算是她最早學會對“危險”或“不舒服”的語言反饋之一。
離子主要是數數,由于黑色的質子和紅色的電子個數不一樣,所以產生了離子,由于有的汽球離開了這個原子,這個原子顯得不完整了。這個時侯才會講離開,講孤獨,自然而然轉入了比較好講的“人文概念”了。
焦耳、開爾文主要講了下能量和體溫,例如開爾文這樣的氣溫單位就是拿來說清楚到底有多熱多冷的。也提及這種雖然都是偉大的數學學家的名子,因為她們給數學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就用她們的名子來給單位取名字了。為了說清楚單位,此前父親在量凈高和體重的時侯早已接觸過的厘米和千克就派上用場了。父親之前90多分米的時侯,在游樂場由于凈高不夠不能玩碰碰車等一些游戲,所以常常很積極地在家里量自己的臂展,也就曉得自己如今早已96分米多了。家里有兩個體重秤,一個是普通的,一個可以測體脂等指標,我由于近來仍然在減肥,早晚就會稱一下,稱的時侯母親會幫我按App上那種啟動藍牙聯接的按鍵,之后過來讀秤上顯示的數字,慢慢地從一個一個數字念,到旁邊熟練地使用十和點,因而也就熟悉了“千克”。
液體純粹就是把外延展開了一下,喝的水和奶都是液體,而且以水為例來講物態的變化,風冷到一定程度都會締結冰,弄成固體,熱到一定程度都會弄成水蒸汽。
磁極由于家里就有一些貼在冰柜上的磁貼,還有一些數字字母的教具也有吸鐵石,一種小列車(通過磁力提高到軌道最高,之后重力讓小列車繞著軌道繞圈出來)也有吸鐵石。可以發覺小列車的吸鐵石之間會互相敵視,字母的吸鐵石之間也會,但小列車和字母的吸鐵石卻還能吸到一起,而它們都可以吸到冰柜上。于是就可以沿著講起了磁體還有鐵無視磁體方向的“鐵性”。父親之前早已見過手機上的手冊針,并且早已曉得家里露臺在北、廚房在南、沙發在西、電視在東,也曉得南極有南極熊,北極有企鵝,于是就可以提到月球就是一塊大吸鐵石。
牛頓關注短發,結合引力可以講起牛頓和蘋果、月亮的故事,等到《寶寶的牛頓熱學》講完后,還可以提到牛頓是力的單位。光學直接把光學那本書拿過來說這就是光學,給她看上面的五顏五色。
光子不好講,我把光子和量子一起講,被迫扯了一通波粒二相性,只是伴以身體語言的波動以及一粒粒的說法,告訴父親,講了一下一開始化學學家以為光是一粒一粒的(牛頓),后來又認為別的才是一粒一粒的,光是波,由于光會“衍射”(避開,真沒想到在這用上了),最后發覺一粒粒的也是波,會繞過的波也是一粒粒的。
相對論我只是把它和愛因斯坦老奶奶關聯上去,之后說了一上卷發牛頓發明的牛頓熱學(哈,手里有本書就是便捷)不能認清楚黑洞,要愛因斯坦老奶奶的相對論才可以。弦理論,只要把上面波粒二相性這個坑拿過來填就好,說有的化學學家認為如何可能光子量子這種東西又是一粒粒的,又會“波動”(身體抖),于是就推測它們也許是一根根小小的弦(找來一根橡皮筋彈一彈),由于太小了所以似乎一粒粒的,由于是弦所以會“波動”(身體抖),會衍射(身體抖著繞開了父親)。
熱力學主要講了下熱的會往冷的地方流動,結合車里的空調(逆向)講了一下。不確定性我只是在數學每位臥室之間快速地奔跑問母親我在那個屋子,直至最后她把我堵在一個屋子里,而且我仍然快速地在臥室內跑。真空我只是反過來介紹了一下我們身邊雖然有空氣,讓兒子體會了一下揮動手臂的時侯覺得到風,而真空是真的哪些都沒有,父親的反應也很夸張,睜大了雙眼帶著驚奇模仿我重聲說“什么都沒有”。
波長是扭一下走了多遠。X射線是伸開手來說可以看見腿骨,順便剛好家里有X光片。釔只是體會了一下有很多汽球的原子。零點就是冷得不能再冷了。到此就連字母Z也講完了。
這顯然是第一遍的講法,而每過一遍都豐富了詞匯,所以前面再講時可以繼續往深了略作介紹,或則換一個講法。和其他的繪本講完了還要再來一次不一樣,而《寶寶的化學學ABC》因為演示、游戲環節多,一次是講不完一本的,基本提到1/3-1/2的時侯,講繪本的時段就過完了高中量子物理公式,要做下一件事情了,例如喝水、睡覺、出門或則我下班……
我并沒有真的第二本講光學,而是繼續開始講“氣球”比較多的《寶寶的牛頓熱學》。從這一本繪本開始,不再是名詞的列舉,而恢復到小孩最喜歡的方式:一個有主角有情節的故事。
這本書上面比較好講的是重力和支持力。和引力一樣,很容易和跌倒、掉下結合上去講,之后問為何坐著的孩子沒有掉下去,或則彈跳上去掉出來之后坐到椅子上的孩子為何沒有繼續往下掉,于是引入支持力。之后我就開始給孩子各類“支持力”,把她舉上去,之后,“支持力降低了”,讓她快速下落,之后“支持力變大了”,把她快速舉上去。常常到這孩子早已完全步入運動的激動狀態,前面可能就不再是講書了,而可能是讓我一次次地抬起她來,或則甩著她繞圈圈,或則玩球、玩飛盤。
牛頓第一定理真心不好講,講不受力或則合力為零時運動狀態不會改變,只會坐著不動或則仍然走,坐著也就罷了,仍然走的時侯我明明在使勁呀。所以我把慣性哪些的留給未來講,只講了一下磨擦力,這個概念在父親反向爬上滑滑梯或則走斜坡的時侯就早已介紹過有的鞋/風衣/身體部位磨擦力不夠了。
牛頓第二定理弄成了父親推我一下,我按照力的大小決定是漸漸地走還是十分快速地挪到廳的另外一頭。牛頓第三定理主要是我和兒子右手互推,體會給彼此的力。
牛頓熱學這本繪本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記是,小孩有時推或則拉哪些東西或則人,會說:“我給了XXX一個力。”有時侯端個碟子會說給了碟子一個支持力。牛頓三大定理還是太早了,相比那些定理,對于孩子而言,更有用的可能是重心、平衡的概念,由于她做各類動作或則玩車車的時侯會須要,還有牢靠、翻倒、壓扁的概念,這樣可以讓她學會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牢不可破或則她推不倒、扒不翻的,理解這是一個有限度的世界,跨過了限度就可能有危險。
講完牛頓熱學,我們仍然沒有講光學,甚至沒有去注視子化學學的基礎,而是先講了《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還是由于上面“氣球”多……這本書最主要不好的地方是電子換顏色了,弄成了一個五彩的顏色……但也沒辦法,這本書里黃色和紅色分別代表0和1,紅混和的汽球就是一個比特位,量子位信息量比較大就只得是五彩的了。
《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手機上面的信息,要用100萬個“紅藍汽球”(比特位)來表示,卻只須要20個“七彩汽球”(量子位),而22個“七彩汽球”,就相當于4部手機的信息量。最后說為了儲存一個分子上面的信息,就須要月球上所有的手機才夠,卻只須要一個“七彩汽球”組成的分子來儲存。
講這本故事的時侯,我們更多地是在玩數汽球的游戲,例如方程的那邊多了一個“七彩汽球”,另外一邊卻多了一部手機。在談到手機里有好多紅藍汽球的時侯,母親拿著我的手機在想像很小很小的汽球,用手比乎下來。在談到100萬的時侯,畫了好一番工夫,來呈現一百萬。從1個積木,到10個積木產生一排,到10排積木,再把這10排積木畫成一個圈,之后我在爬行墊上爬來爬去畫10個圈湊成1個爬行墊,再跑來跑去圈出一個個爬行墊,最后說起了一個個廳,一棟棟樓。不見得父親就真的明白了100萬,可能更多地是聽到了早已很“大”了的父親,努力去抒發更大。
《寶寶的量子糾纏學》這個故事,我不是太喜歡。主要誘因是糾纏粒子似乎主要是具有相反的屬性,例如相反的載流子,而書中則用紅藍汽球放進袋子里分開后掏出來同紅同藍。但是這個故事里飽含了各類看起來很隨便并且飽含了轉折的設定,例如汽球才能決定自己的顏色,但必須同顏色,但是書中第一次說放進去的時侯我們曉得顏色,前面又說這一次連我們也不曉得放進去的還是哪些顏色,盡管數學學知識使我很清楚兩次的情況不一樣以及為何,而且我完全沒有辦法把兩次設定的區別形象地說清楚。倘若連問題本身的設定都解釋不清楚,又怎么去把這個問題渲染得令人感興趣呢?這個故事講得非常費力,我覺得我自己在母親眼里也顛來倒去具備量子不確定性。整個過程中惟一有趣的可能只是形象地講“糾纏”一段,我們倆的手纏繞在一起,直至分開仍然遙遙“相纏繞”。
《寶寶的量子化學學》這個故事比較好講。可以一頁一頁地備考質子、中子和電子,之后看著質子和中子抱在一起,而小小電子順著軌道(高鐵軌道)繞著它們轉(結合月亮不會掉出來的故事),吸收能量就可以往里面的軌道跳(小列車跟隨跳,或則通過猛推小列車,自己順著軌道到了上一層),發射能量就從前面的軌道跳出來(小列車又跟隨跳),但電子不會在兩條軌道中間,也不會挪到質子懷里(能量為零。)軌道像臺階一樣一級一級,能量就是量子化的。量子的概念在上面ABC一書的時侯也講過了,是用父親母親和弟弟的體重來(不嚴謹地)類比,說父親有幾個她如此重,父親有幾個她如此重,一個量子就是一個她,沒有半個、小半個、半個。
《寶寶的光學》,最后看來的確是這個系列里最好講的。主要講了一個物體有顏色是由于它反射這些光,吸收了其他顏色的光,透明就是所有顏色的光都能穿過它,所有顏色合上去弄成紅色,紅色可以拆出所有的顏色,反射、折射、色散,最后講了彩虹橋。光學飽含了顏色、箭頭,彩虹又和雨天相關,加上書本本身就足夠形象,講解的接受度也就和其他故事繪本一樣,講著講著故事,就自然構建了光學這些魔法的秩序感。
整套繪本雖然沒有被完整地講完好多次,其中《寶寶的化學學ABC》和《寶寶的牛頓熱學》可能是被重復次數最多的,述說的過程十分地沉溺與歡樂,也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各類淺淺的印記。我也甚少主動拿起這幾本繪本來講給孩子聽,主要還是小孩自己來記得自己的繪本,來選擇我們講哪本,常常父親也是選擇屋內最多的人文繪本、好習慣繪本、故事繪本等等,而常常她選擇數學學繪本,也是由于她在問為何的時侯,回答時一下子又涉及到了力、磁鐵等等數學學概念。
不僅平常在家里講解繪本,我還仍然堅持每次兒子早教(現今主要是上創意課)都駕車送她和丈夫去,每次不僅課后等到她展示她做完的作品外,還固定就會在早教的讀書角講兩到三本繪本再回去。這中間遇見幾次父親選了一些科學類的書籍,例如月球、人體、花草哪些的,雖然書本身是給大一些的兒子看的,字好多,內容也很豐富,但圖畫也十分形象,有好多細節和角度可以述說,給孩子述說的療效也挺好。而這一套《寶寶的量子化學學》系列繪本,以嬰幼兒為目標讀者,的確做了簡化,但恰恰是這些簡化,致使故事本身略顯單一,當然也并不見得更好理解。似乎對于低幼的嬰幼兒而言,更多地還是接觸和體驗,接觸到一些名詞、說法,體驗到一些秩序、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總之是并不會懂的,這么為何不去體會更完整只是比較形象的版本,“不明覺厲”一下呢?
整體而言,盡管這未必是剪裁得最適宜嬰幼兒的一套數學學繪本,也未必適宜好多沒有太深入的數學學背景知識的父母來述說,我自己還是很喜歡這樣一套繪本給我們帶來的交往歲月,同時也放下了一開始對科普或則造成對科學的興趣這樣比較高的預期。一如其他的幾百本繪本一樣,繪本本身只是一份材料、一種媒介,重要的還是專注、用心地和孩子分享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觀,而且在互動中體會那個晨曦般的天倫之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