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請到的分享嘉賓,是江科中學國際部兩年制一年級的胡嘉君同事。來瞧瞧那位中學霸的“顯赫”履歷:
托福7分
2018俄羅斯數學奧林匹克全球銅獎
2019俄羅斯中學化學杯全球62名,華北區域排行第五
2019俄羅斯數學挑戰賽全球銀獎全省第六
日本物理奧賽銀獎(前5%)
文理兼修、標化優異、且有著豐富活動背景的西街學會帶來如何的分享呢?他又是怎樣定位自己、如何在國際項目的學習中成就自我挑戰自我的呢?一上去看正文吧!
我的國際部生活
來國際部曾經,我最怕的,雖然不是太忙,而是太閑。
我中學的時侯,讀的可以說是重點中學的重點班,學習氣氛十分緊張。臨近高考的時侯,你們都在選購自己心儀的中學。那種時侯,“國際部玩物喪志”的謠言傳得滿城風雨,也曾一度讓我懷疑自己的選擇。
但是,當我真正接觸到了國際課程體系,這些疑慮便被打消了。國際部的學習生活,不是忙,而是超級忙,但是,這些忙忙得充實、忙得快活。化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叫“國際部的繁忙,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布置一項幾頁長的試題,考卷里預備著題目,隨時可以去做。下午自習的朋友們,每當花二十分鐘,做一份試題,——這是剛開學的事,如今每張要漲到四十分鐘,——在兩人小組的椅子前坐著,仔細地一邊做一邊相互討論學習;如果作業再多一點,便須要做一張知識海報數學與物理雙料學家,或則小組展示,做額外作業了。假如到此還有余力,那才能報一場國際奧賽數學與物理雙料學家,但這種朋友,多是中等生,尚且沒有這樣的本事。只有拔尖的,才踱進課室對門的room(討論室)里,問題答題,漸漸地上大賽課。”
國際部的生活,尚且這么。比較非常的是,國際部幾乎沒有整本的練習,“一份試題”者,指的是往屆的考試真題。多的是海報,知識導圖,小組展示和校內外的各類大賽,之后就是各類ECA(課外活動)和社聯活動。對于我,這份清單還得加上每晚早晨天晌午去飯堂彈吉他,大課間給全校朋友帶操,晚上清點跑操人數,還有每周主持一周的新聞播報……這些活動,在國外也就時常辦一下,在國際部卻是生活的常態。
在我在國際部學習的這段時間內,雖然仍然有對這些學習生活的“口誅筆伐”。覺得其“目的性太弱”、“勞而無功”,沒有針對國際考試與院校招生要求。似乎,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己度人”的思想,用國外院校的招生標準來硬套國際著名院校的招生心理。國際院校的招生,對中學生創造力和領導力要求很高,反倒是被外行人奉為“不二法門”的IELTS(托福)、TOEFL(雅思)、SAT、IGCSE等等標準化考試,在能申請的中學生中早已沒有分辨性,這個時侯,原先“不入流”的課外活動,反倒成了讓中學生脫穎而出的有力幫助。據悉,在未來的學院生活中,這也能讓朋友更好的適應。
其實,說這一切的前提,是要領到名校的敲門磚。因此,中學專門對有需求的朋友開辦了托福重點補習。我便是在中學的幫助下,通過每周的訓練,在相對較早的時間拿下托福7分的成績。這為我今后一段時間的學習減少了一定的壓力,也讓我充分認識自己的實力,合理規劃未來的學習目標。
再來談談我個人方面,我的數學能力優秀,非常擅長電氣系的理論與實踐,中學的數學課程包含的(操作)課程,我便組織完善了科學創新社,以社聯活動的方式,研究書本內外的有趣現象,但是帶隊出席各種物理化學大賽,榮獲一金一銀。中學給與了我們的活動很大的支持,為我們開放了設備齊全的數學實驗室,甚至派一名數學老師專門指導我們進行活動,以保證活動安全順利進行。
國際部還是培養新興趣的好地方。我的數學成績向來通常,以至于出過“總分前十,英語不及全班平均”的洋相。來到國際部之后,我發覺國際部的數學課程與國外有很大不同,重視培養中學生的文史素質和家國情結,關注文學、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這使我對英語形成了極昌平趣,成績穩居班上前列。假如當初有人在我班上說我將來會文理兼修,絕對會讓人笑掉牙齒,但如今,這是不折不扣的現實。
以上只是我在國際部生活的一部份。國際部猶如一個萬花筒,有看不完的新奇變化,有道不完的有趣故事,有過不夠的充實生活,有數不清的機遇挑戰。一言以蔽之:在國際部,掙開眼,每天都是新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