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天賜良緣楊振寧:向你介紹我的妻子
2004年10月楊振寧忽然給極少數幾位親友發送一封電子電郵,告知他的結婚消息。
這封用英語寫的電子短信內容是:
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紹我的老婆。
她的名子叫翁帆,她的同事叫她帆帆。我如今也這樣叫她。我們在2004年11月5日結婚。
翁帆二十八歲,出生在山東省梅州。致禮和我1995年春天到廣州學院出席一個國際化學學家大會時遇到她。那種大會有四位我也曉得,即使在年齡上早已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青。我曉得這也是為何翁帆認為我有吸引力的部份緣由。
91歲楊振寧攜36歲兒子現身資料圖
人民網廣州9月9日電(文化頻道綜合陳苑)日前,91歲的楊振寧和36歲的兒子翁帆亮相臺灣,十指緊扣顯恩愛,為劉曉慶一連三場的舞臺劇《風華絕代》助興。2004年11月,82歲的楊振寧忽然宣布下嫁28歲的翁帆,引起了無數爭議,婚前二人每次牽手浪漫現身,就會再度引起網友討論。下邊就來回顧一下楊振寧與翁帆的感情故事。
楊振寧自曝告白軼聞:打電話告白
據華商報報導,楊振寧曾在訪談中自曝告白秘辛。楊振寧說:“玫瑰其實是送了,只是我的告白是在電話里完成的。你們都曉得,早在1995年,我就認識翁帆了。當時,我和致禮(楊振寧的妻子,2003年10月逝世)到廣州出席海外華人數學學會議,翁帆是我們的接待人員。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2004年,我們才即將交同學。在當初11月之前,我們早已相互了解了好多,包括各自性格、家庭情況等。在我給她打電話告白時,雖然雙方都早已考慮很成熟了,所以一點坎坷都沒有,我就告白成功了。”
打電話告白,看似簡單,雖然也是一件很甜蜜的事。
91歲楊振寧攜36歲兒子現身資料圖
楊振寧回應與翁帆離婚所引起的爭議
據華商報報導,楊振寧曾在訪談中對他與翁帆離婚所引起的爭議作出回應。楊振寧說:“我和翁帆交同學的時侯,我們就想像過,社會反應會很激烈。而且我和翁帆受到西方思想影響,覺得這是很私人的事,可以不去管它。而且社會反應還是讓我們吃驚了。批評我們的人,有好多是一種文化傳統上的自覺批評,這些討論沒有意義。”
91歲楊振寧攜36歲兒子現身資料圖
楊振寧:“可是還有一些,是毫無道理的,拿自己的問題來影射我們,那就莫名其妙了。就譬如我們回應的哪個對象,臺灣那名女詩人物理學家楊振寧老婆,自己想發點牢騷,卻把我和翁帆來當事例,我們其實就要反駁了。這和人生閱歷沒關系。批評我不要緊,但不能不尊重我。”
《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采訪錄》潘國駒、潘星華、韓川元、胡祖協編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采訪錄》披露楊振寧離婚前后生活
2004年10月楊振寧忽然給極少數幾位親友發送一封電子電郵,告知他的結婚消息。這封用英語寫的電子短信內容是:“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紹我的老婆。她的名子叫翁帆,她的同事叫她帆帆。我如今也這樣叫她。我們在2004年11月5日結婚……”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諾貝爾獎得主出席,因而中學選購中學生來作接待向導,當時還是大一中學生的翁帆是我們的接待向導。那是一個只有上帝才能作的安排。
致禮和我立即就喜歡翁帆。她漂亮,開朗,體貼并且沒有心機。她是英語系中學生,英語說得極好。離開廣州以后,我們和她偶而有些聯絡。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學院結業后,她離婚了,幾年之后結婚。幾年曾經她步入在上海的江蘇英語外貿學院,很快要得到翻譯系的碩士學位。
有如天意,由于好幾年沒有聯絡,她去年十月給我們一封郵件。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信是寄到倫敦石溪,后來轉入我所在的新加坡。也為此我們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漸漸熟絡。
我發覺如今已是一個成熟婦人的翁帆,仍然保有九年前致禮和我非常欣賞她的率真。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在我近來寫的一首關于她的詩,其中有下邊的幾句:
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輕柔靈巧
吵架勃勃而又甜美可愛
是的,永恒的青春
青春并不只和年齡有關,也和精神有關。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堅信大家聽到她就會喜歡她。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我也曉得,即使在年齡上早已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青。我曉得這也是為何翁帆認為我有吸引力的部份緣由。
我們其實都清楚地曉得,我們有很大的年歲差距。并且我們曉得我們都還能也將會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奉獻給我們的結合。我們的親戚都問候我們。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請讀一下下邊的詩句,這種短語說明了我對于她在我生命中飾演的以及即即將飾演角色的覺得:
噢,浪漫的天使,你真的就是……
上帝恩賜的最后禮物
給我的蒼老靈魂
一個重返青春的欣慰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相依為命”,有多少伴侶能?
小依:
在上回給你的信上,我說楊振寧和翁帆“是快樂的、幸福的”。好幾個同學——有年青的,有不太年青的——后來都當面質問我說:“是真的嗎?”大家雖然難以相信她們會真有愛情。
我說:“當時她們的確給我這個覺得。請相信我,看人我有一雙‘利眼’。兩個人要合得來的話,一個討厭的目光、一個無奈的表情或一個不情不愿的肢體動作,就說得清清楚楚,要蓋也蓋不來。”
那種禮拜六的晚上,在麗嘉登飯店的奶茶廳,我有一個半小時和她們在一起。為了抓緊時間跟她們談話,我連六星級飯店的晚餐,也敬謝不敏。這天我們談了好多,談東方教育、西方教育,談他借名給南大的優秀生課程,談現代年青人不再耐煩勤奮做研究,談他那次“寧要比爾蓋茨,不要諾貝爾獎”的誤會;談香港、談李光耀、談愛因斯坦、談潘國駒,楊振寧談得非常起勁,翁帆坐在門口也無不耐煩的神色。
談那些嚴肅話題,楊振寧不時把翁帆拉進去說:“談起代溝,我和翁帆在一起后,使我對中國像她這一代的年青人熟悉上去……翁帆在我們離婚前,和幾個同學背著挎包到內蒙草原去,這是須要魄力的。年青人肯面對大世界的勇氣,跟我們哪個時代不一樣……”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直至后來潘國駒說時間到了,要讓兩位出去兜風。我才緊張地說:“不行,明天我最重要的工作還沒有開始,最少要再給我10分鐘。”原本早已站上去的楊翁,還是挺合作地再坐出來,但是爽快地談了這三年她們快樂的婚姻生活。
三人如同一對好同學那樣,興致勃勃告訴我一起涂改徐志摩的詩,一起在博物院外邊玩“心靈相通”的游戲,還有相互出題給對方做的生活軼事,好讓我拿回來交差。
我后來觀看攝影朋友給她們拍的合照,聽到她們二人燦爛如花的微笑,讓我最有成就感。作為一個記者,我的提問,才能讓面前的新聞人物談得如此高興,誰說不是樂事?
離開時,攝影記者拍了二人十指緊扣,牽著手慢步邁向扶梯的正面和反面相片,我兀自聽到“相依為命”這四個字。
有多少伴侶能?
潘星華
(2006年7月29日刊于香港《聯合早報》副刊)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出題玩游戲改詩樂悠悠——專訪楊振寧翁帆
明天中午,在旅館奶茶廳和楊振寧、翁帆夫妻做訪問。
去年84歲的楊振寧院士,淺灰色西服外是深灰色百褶裙。變得精神奕奕,雙眼尤其炯炯有神。樣子要比報章上的相片靈活利索得多。30歲的翁帆也是一身深灰色外套,青春的臉部充溢著端莊之氣,很討人喜歡,為啥楊振寧要說翁帆是上帝獻給他的最后一份禮物。
1957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楊振寧,已被傳媒追逐50年,接受記者專訪是小兒科。翁帆初則略有防衛神態,不過,聰慧機靈的她,很快進入受訪狀態。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記者:很高興看到大家兩位神采飛揚,近來覺得如何?
翁帆:我們三人在一起很愉快。我想,要神采奕奕,首先要心情好,覺得快樂。我覺得保持態度和心情愉快是很重要的。并且,我們二人有好多話要說,談的并不是高深的東西,不一定講哲學、講生命,總是哪些都談。振寧的同學都說他這三年年青了,每次見到他,都說比上回年青了。
記者:那這是你的功勞了。
翁帆:我們是相互的。他也讓我感覺很快樂。
記者:你把青春澆灌在他頭上,而他把智慧灌注在你頭上,是這樣交流嗎?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翁帆:并非全是這樣。
楊振寧:我認為你智能這個詞用得不恰當,翁帆只是從我這兒得到些經驗。如前三天,我去“臺灣中央研究院”開會,看見好多教授。我介紹給她,告訴她這個人做哪些,有哪些成就,如今在那里工作,我嘗試把這幾六年的經驗,漸漸傳給她。
翁帆:我們看到哪些就談哪些,去視察博物院一定玩游戲。
楊振寧:游戲是這樣的:我們進去美術館或則博物院視察前,會約定在上面不討論,到下來時我會問她,假若這家美術館要送你一幅畫,你選哪幅?借此來瞧瞧我們兩個人是否選的是同一幅畫。這樣我們就有好多話題討論了。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記者:大家的合拍率如何?去10家美術館,有沒有8家都選同一幅畫?
翁帆:我們的審美觀大致相差不遠,即便不一定同選一幅畫,然而小范圍還是一致的。
楊振寧:太現代主義的畫,我們都不喜歡。
翁帆:好多現代畫作,具象過了頭,只是一團色調,我們都不能接受。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記者:你認為翁帆如何?
楊振寧:她聰明乖巧,并且是一個沒有心計的姑娘。我認識她的時侯,用(單純)來形容她,三年后,我認為她一直是這個樣子,這就是她的特性。她也不是(行為激烈)的人,對世界并不是主動要去改變的人。
記者:你認為楊院長如何?
翁帆: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絕不令我低沉。并且他很有品德,這是他最好的地方。開始認識他的時侯,就會常想著他是大人物,是學者,很尊重他。漸漸接觸后,這種已不重要。他挺好,常會出些物理題目給我做。說我能回答的話,即使達到哪些水平。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楊振寧:我們還一起改徐志摩的詩。我們是如何改的?我記得我們的第一句是“你我相逢在夕陽燦爛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我們把徐志摩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改了。
翁帆:前面我們還改了好多,如今忘了。
(2006年7月9日刊于香港《聯合早報》)
攝于香港麗嘉登飯店。右起:翁帆、楊振寧、潘國駒、胡祖協、潘星華。
楊振寧:和翁帆相互學習不存在代溝問題
整個世界在過去40年至50年的經濟成長,是一個歷史的奇跡。這種年,世界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好,但通常講上去都好,即使速率不一樣物理學家楊振寧老婆,進度也不一樣。
2006年7月8日上午,我在美國麗嘉登飯店,采訪楊振寧和翁帆三人。當天早晨,楊翁兩位受邀出席美國陳嘉庚基金會晚宴,席上談及中國學術界作假課題也附在前面。采訪有部份早已刊載在7月9日的《聯合早報》,不再重復。
潘星華:很高興看到大家兩位神采飛揚,近來覺得如何?
翁帆:我們二人在一起很愉快。我想,要神采奕奕,首先要心情好,覺得快樂。我覺得保持態度和心情愉快是很重要的。并且,我們二人有好多話要說,談的并不是高深的東西,不一定講哲學、講生命,總是哪些都談。振寧的同學都說他這三年年青了,每次見到他,都說比上回年青了。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潘星華:沒有代溝嗎?
楊振寧:講代溝,要看哪些意思。我和翁帆在一起后,使我對中國像她這一代的年青人熟悉上去,有了從前我所沒有的了解。我在中國成長的時侯,不管是“七七事變”之前,或學校,或到南京讀學院的時期,那時侯年青人的看法、處境,跟他們如今這一代很不同。我從她那里學習到很局部的中國社會動態,她對我的那種時代,也很不了解,我漸漸把我這幾六年來的經歷告訴她。
楊振寧翁帆夫妻資料圖
全世界都改變得很快,而中國改變得特快。從我年青到“文化大革命”,中國好多家庭都對兒子采取保護的心態。不少70年代出生的小孩,兩歲還不會走路,由于都給叔父爺爺整天抱著,孩子都在大人愛惜和抑制之下成長。翁帆在我們離婚前,和幾個同學背著挎包到寧夏的草原去,這需要魄力,須要肯面對大世界的勇氣。這跟我們那一代很不一樣。不只物質條件如今跟從前不一樣,整個精神狀態也不一樣。在我成長時,中國的倫理傳統對于年青人的影響還很大,男孩要聽父母的話。到翁帆這一代,基本上早已從哪里解放下來。
翁帆:我們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看法去做。父親只是一個顧問,她們提意見,然而最后還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楊振寧: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好現象。讓年青人能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這在日本最普遍。不過,以自己個人意志為主所形成的社會問題也好多。
(本文參考:華商報、人民網讀書頻道、新浪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