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見過的人與人的關系,大多數是為了生活妥協。然當杜致禮再一次等到她心底的那種人,但是決然決定與他相攜一生,絕不是為了生活,只是為讓靈魂不再流浪。
在上世紀五六年早期,他與她的摯愛——杜致禮,一個潔如花朵的才女,牽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她們的經歷,讓我樂意去探討哪個時代,感受這種有非凡成就的人所擁有的平凡感情。
楊振寧
凄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那是1949年的新年節,遠在異國的耶魯。夏日的雪花駕臨了這座小城,剛才來到這兒的楊振寧似乎還不太熟悉,在實驗室整整繁忙三天后,身心俱疲的他隨意找到街上一家中國餐廳,期望在異國找尋一點故鄉的的慰藉。
然當他挑簾而入,站在飯店中的,居然是自己以前最為喜愛的中學生——杜致禮。
令杜致禮也沒有想到的是,遠在異國,居然能過遇見自己以前的老師。亦或則說,居然能碰到在自己心底沉埋已久的他。
我不相信緣份,但我相信兩個人的互相思念總會導致她們的不期而遇,如同量子熱學一樣,
不論距離多遠,楊振寧的任何頭痛就會導致杜致禮的思念,反之亦然。
兩人在這座溫情的小餐廳,一邊喝水,一邊相互訴說近幾年各自的狀況。
杜致禮
對于杜致諾華說,1949年是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由于解放戰爭,與家人喪失了聯系,沒有了經濟來源;在這兒惟一的親戚——弟弟杜致仁,也由于受不了而自縊。她內心苦痛,生活困窘,當她遇見楊振寧時,一股久違的安全感從心底激發。
但對于楊振寧而言,又何嘗不是這么,家國步履維艱,學術研究一籌莫展,正是最盼望被別人關注關心的日子,望見了杜致禮,如同望見了一束光。
后來他說:
“我并不曉得杜致禮到了英國,我是無意中走入了那家餐廳,我早到或則遲到,都將錯過與杜致禮相見的機會。我們不接見面,也就談不上一輩子的婚姻。”
從西北聯大中學空曠蕩的班主任寢室,到開往異國的那列班車,從講桌上的談笑風生,到實驗室的電光火石……二人隔窗而坐,侃侃而談。
這個以前在兩年前俘獲自己的老師,此時此刻就坐在自己旁邊,仍然舉止風雅,文質彬彬。少女心潮澎湃,早已喪失了一次他,無論怎樣,此次要緊緊的捉住他。
而此時坐在旁邊的楊振寧何嘗不這樣想,抬眼望去,她少了點兩年前的稚嫩,多了些優雅,歲月讓她的身體顯得愈發粗壯,變得豐姿纖弱,昏暗的燈光打向她的面龐,眼神中不僅少許悲傷,臉龐依然清亮如泉。美的不可方物。
時常舉起頭粲然一笑,就足以讓他淪陷一生。
結發為夫婦,恩愛兩不疑
郎情妾意,他倆的愛情自然而然的撞出了璀璨的火花,但是如秋天的野草一樣瘋狂滋長,雖然要填補這兩年的遺憾。
僅僅一年后,也就是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與杜致禮在倫敦召開了婚宴。
28歲的他親自為21歲的她披上了婚紗,在聽眾的注目下緩緩走過了修道院走廊,就像接出來要在世人的矚目下要走過一生。
婚前,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在日本求學的杜致禮,在完成自己的學業的同時,照料楊振寧的生活起居,與他分享心事,也在他研究遇見困局時安慰,開導他。
很快,她們迎來了第一個兒子物理科學家楊振寧妻子,是個女孩。楊振寧的女兒給兒子起名為“光諾”,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才能獲得諾貝爾獎。
果不其然,在1957年,楊振寧憑著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誰也不曾想到,這個以前的窮小子,成為新一代的數學你們。成名后的楊振寧,四處出席演講,于是杜致禮作為母親又多了一個家庭任務,陪他四處演講。
你們閨秀的杜致禮總可以得心應手的處理這種場合,拿捏好作為父親的分寸。
這時的楊振寧來不及歡喜,母親又為他誕下兩子,1958年,次子楊光宇出生,1961年,父親楊又禮出生。
短短六年,楊振寧事業,感情,家庭三豐收,剛才進入中年的杜致禮也已成人母。
在接出來的時光里,杜致禮更多的是相夫教子,摒棄了自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家庭里面。成婚之初,她為了鼓勵兒子科研,只身一人挑動了生活的重任,家里沒有請保姆,沒有請鐘點工,洗衣煮飯,接送小孩,所有的事都是杜致禮親力親為。
當年,杜致禮好歹也是個你們閨秀,母親是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封疆大吏杜聿明,屋內怎樣說不會讓她這個千金小妹干粗活,那時國外動亂,母親滅亡“被俘”,國民政府更是斷了自己的經濟來源,生活艱難的一個弱男子游蕩在異國他鄉,按理說,她才是哪個最應當值得關愛的人。
但是沒有,她深知自己是母親,是父母。
她深知自己最愛的人更須要支持。
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杜致禮漸漸成為了一個家庭主婦,成為了父親的賢內助。1973年楊振寧歸國時,媒體對她的評價就是“成功女人背后的偉大女性”,但這句話的背后,是杜致還禮六年如一日的家庭辛勞;是她對他窮極一生的濃厚愛意。
最難能可貴的是,杜致禮作為建國早期的男神,才女,放下大架子去喜歡一個那時侯還默默無名的楊振寧,我們不得不敬佩他的魄力。
其實有些人,見一眼就是一生。
楊振寧一家
這種自小培養的文化才華也為他倆的家庭增光增輝,婚前,杜致禮將自己所學的藝術和文化的氣息帶入到兩人的生活之中,屋內布局,飲食起居,無不如是。
我想,當每次楊振寧焦頭爛額地在實驗室回到家,映入眼瞼的是一束花,一幅畫。他似乎會覺得到生命飽含了樂趣,點燃對今天的士氣。對于楊振寧而言,只要有杜致禮的地方,自己的靈魂就不再流浪,都會有一個溫暖的家。
她們兩個,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文一理,科學靈魂與藝術靈魂的互相碰撞,活出了感情最初的樣子。正如杜致禮所言:
“如果是兩個數學學家訂婚,下班、下班都談數學,豈不乏味?”
杜致禮也間接地為楊振寧的成功盡出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彼此情系對方,最美好的感情莫過分此。
然后的日子雖就像白滾水一樣平靜,但在藝術家和科學家眼中,絕不會平凡。
1971年楊振寧訪韓,其夫人杜致禮也返回祖國探親,當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時,面對親朋好友的祝福,杜致禮總能給自己的兒子掙回足夠的面子。自小受到的家庭教養在這時派上了用場。
1981年,杜聿明將軍重病,兩人頻頻歸國探視,直到老將軍過世。在目送親戚的離去后,我相信這兩個靈魂從少年到中年回首走過的這一段路,是有他(她)在身后的每一刻溫暖。所幸的是,下一代早已成人,人類未來邁向的公路上,有他倆感情的結晶。
一個幫襯家庭,一個打拼事業。時常歸國探視,時常到處演講。疲憊時回到自己屋內,面對屋內的花開啼鳴,秋去冬來,卸掉一身的焦躁。
歲月就這樣在兩人的恩愛中悄悄走掉,其實,遇見這樣的一個彼此,一生,就會過的很快。
楊振寧一家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1995年,73歲的楊振寧和丈夫去廣州學院開會,期間遇到了未來楊振寧的第二任丈夫,年僅19歲的翁帆,當時,楊振寧頻頻向杜致禮致意,指向這個19歲的女孩,緣由是這個女寶寶溫柔大方,落落得體,更可貴的是這個男孩長武得和年青的杜致禮是這么相似。
杜致禮當時也倍感很驚奇,無論怎樣,翁帆都給他倆留下了挺好的印象。后來,2004年,楊振寧就娶了翁帆為妻,其實也有睹人思人的成份在里邊。
不管怎樣說,杜致禮但是個大才女。書法,雕像,文學,音樂,散文樣樣拿得出手,并且有著憨厚的性格,讓她做母親,不知是多少年修來的福氣。
這樣的人伴隨著楊振寧走過了整整53年,對他引起的影響不實乃不深。如果一旦妻子去世馬上就另覓父親未免太過過份,但當翁帆的外貌和杜致禮這么相似我也就明白了。
楊振寧與翁帆
楊振寧常常說:“翁帆是上帝恩賜我的最后禮物。”也許,是這個古稀奶奶在暮年時追憶自己的年青時光時,可以掃視她的影子。
2003年后,早已蜚聲國際的楊振寧準備在國外移居,讓自己的一生就能枯葉歸根。可也就是在這一年,77歲的杜致禮早已身患絕癥,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終究是為這個自己愛的人付出了太多,也終究是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
此刻,坐在病床前的楊振寧緊緊拉住她的手,五六年時光如梭,互相牽手走了足足一生。說不出的老淚縱橫。而她,望著眼前的這個女人,體會他手掌里傳來的氣溫,回想過去物理科學家楊振寧妻子,我為他生兒育女,我支持他的事業。
晚年的楊振寧
現在,兒女早已長大成人,事業也有所成就。我應當是可以無愧于心的,可以安安穩穩的離開的。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而同榻,死而同穴。
所謂感情,不過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