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籍貫在青島威海,煙臺市科技館要把丁肇中科學生涯中對現代數學發展形成過重大影響的6個知名實驗的模型都做下來展示。
王延斌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院長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近來的位置,皺起眼眉,緊盯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里,那位82歲的奶奶指責、糾錯、再指責、再糾錯,把氛圍搞得像一場考試。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籍貫在青島威海,煙臺市科技館要把丁肇中科學生涯中對現代數學發展形成過重大影響的6個知名實驗的模型都做下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制做難度系數最大。因此科技館不惜重金約請頂尖設計師構建模型。
7月12日晚,發生在科技館里的這一幕,將科學家精益求精的科學心態詮釋得淋漓盡致。
電子無容積,有直徑,丁肇中獨辟蹊徑證明了“量子電動熱學”的正確性,但當PPT上多次出現“電子直徑大于10的負14次方分米”的敘述時,他又一次打斷設計師的話,“這個規格是在1965年的實驗中測定的,而隨著偵測設備靈敏度確切度的提升,到了2003年L3實驗后,這個數字早已是大于10的負17次方分米了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不能一概而論”。
屏幕上出現一組實驗療效圖,丁肇中馬上表示有幾張“看不明白”,“這些圖是在那里找到的?誰提供的?”
設計師瞬間“露了怯”:“網上查到的。”
丁肇中嚴肅上去:“這個不是實驗療效該有的樣子,這種圖連我都看不懂,讓他人如何理解?”
普通人無法理解眼前那位實驗化學學家的執拗和“不通人情”。他卻堅持:“我做實驗為何多年都沒出問題?由于我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的事情一定不會說懂。你要給我解釋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尤其是航天的,我從來沒有做過航天的實驗,一切等我聽懂了以后再做決定。”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發回海量數據,其剖析過程冗長,但“去偽存真”是科學精神的重要一環。丁肇中表示,他一般組織2—6支國際合作隊剖析同樣的數據。“最后將數據寫成一篇文章,這6組先討論,討論后所有人都到我辦公室來,我做投影,之后一句一句地念,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要討論,所以一般一篇文章要討論3個小時。以后又有好多的改變,再討論,一般要討論到第20遍。最后再發表。”丁肇中指出,假定有任何的懷疑,絕對不發表。
在審查國際空間站的設計模型時,丁肇中發覺上面有錯誤,要求糾正,這難住了設計師:“設計制做國際空間站模型存在一定難度……”
丁肇中問:“你們跟國際空間站那兒有聯系嗎?”設計師答:“沒有。”“謝男士(丁肇中行政助理),請把我的手機拿過來。”盡管已是半夜,丁肇中執意撥打了國際長途,與國際空間站工作人員溝通,馬上解決模型中的錯誤……
兩次匯報會,丁肇中共為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設計方案糾錯42處。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