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潘建偉就是一個傳奇。 29歲參與量子隱形傳態(tài)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評為“百年化學21篇經典論文”,與愛因斯坦相對論并列; 31歲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41歲連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那時; 42歲再次當選發(fā)展中國家科技大學教授。 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銀獎...
他的傳奇還在繼續(xù)。
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現實條件下的量子保密通信安全問題; 主導研制成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 建成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 首個空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樣機的建立……使我國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潘建偉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工作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自然》雜志這樣評價潘建偉團隊的成果:“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國發(fā)展成為今天的世界強國中國量子物理學家,領先于亞洲和北美。”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放棄走讀,專攻化學
潘建偉選擇數學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愛好。
中考時,他有機會保送四川大學。 “因為當時推薦的專業(yè)不是數學,所以放棄了。” 潘建偉說,中考成績公布后,他被中國農業(yè)大學近代化學系選中。
1987年,在學院實驗課上第一次接觸到量子熱的潘建偉,被其中蘊含的奧秘深深吸引。 大專畢業(yè)后,潘建偉繼續(xù)在學校攻讀理論化學碩士學位,主攻量子基礎理論。
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建偉意識到量子理論中的各種科幻小說都需要尖端的實驗技術才能得以驗證,于是在1996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的潘建偉加入了因斯布魯克科學院塞林格院士的行列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
看著眼前這個來自中國的青年學者,塞林格問道:“潘中國量子物理學家,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想在中國建設一個和你們一樣世界領先的實驗室。” 潘建偉堅定地回答。
一年后,潘建偉和他的朋友們在《自然》發(fā)表了第一篇量子隱形傳態(tài)實現的學術論文。 《科學》雜志將其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之一,并被《自然》評為“百年化學21篇經典論文”。 隨后,潘建偉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和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測試、量子糾纏提純等重要實驗。
2001年,國外研究水平和人才儲備薄弱,潘建偉像一只“候鳥”,往返于國外和美洲之間。蝶變從跟隨到引領
一年多來,潘建偉回到法國繼續(xù)從事合作研究,同時指導海外研究生完善實驗室。
“我們必須與國際先進團隊保持密切聯(lián)系,才能更快地前進。” 潘建偉說。 結果令人欣慰。 潘建偉國外課題組在《 》發(fā)表論文7篇。
“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已經完成。” 這是《自然》雜志對潘建偉團隊的敬佩。 2004年,潘建偉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量子態(tài)隱身傳輸。 “第一的”。
“非常自豪!這表明國外研究小組在量子糾纏方面的工作已經成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潘建偉說。
佩英以前未聞鼓鼓。 量子信息是計算機、信息科學和量子化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才。 在快速推進國外實驗室建設的同時,潘建偉繼續(xù)在法國從事冷原子量子控制的學習與合作研究,通過在國外招收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將中學生輸送到法國培養(yǎng)該領域的研究實力。在國際先進集體學習。 ,完成了光冷原子量子信息技術重要人才和技術的原始積累。 潘建偉的人才布局以中國農業(yè)大學為起點,分別輻射德國因斯布魯克學院、英國劍橋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瑞士日內瓦學院、美國哈佛學院……人才集約培養(yǎng)。
潘建偉有一個清晰的科研圖標:通過量子通信研究,從最初實現局部量子通信網絡到實現多水平、多垂直的全球網絡,確保信息傳輸的絕對安全; 通過量子估計研究,實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有效挖掘; 通過量子精密探測研究,實現新一代定位導航...
自團隊成立以來,他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多次創(chuàng)造世界第一:率先實現五光子糾纏和開放終端量子態(tài)隱形傳態(tài); 首次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tài)隱形傳態(tài) 首次實驗實現八光子薛定諤貓態(tài)……封面標題形式:“中國農業(yè)大學——乃至整個中國——已經在量子計算的世界版圖上站穩(wěn)了腳跟。”
“科學研究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潘建偉感嘆,“除了注重原始創(chuàng)新,還要鼓勵成果轉化,多為國計民生做事,讓老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福祉。我們團隊正在努力朝著這個方向。” 構建中國量子通信體系
早在2008年秋,潘建偉團隊就在福州建設了全球首個光量子電話網絡,以“一次一通”的加密方式實現了實時網絡通話,真正實現了“電話互聯(lián)、實時通信”。時間語音加密,安全牢不可破。” “量子安全電話網絡系統(tǒng)。
2012年和2014年,潘建偉團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量子通信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和“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標志著大容量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已經成熟。 2014年1月,依托中國農業(yè)大學的科研實力,中國科學院成立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 成立量子信息與量子技術前沿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潘建偉分別任中心主任。
他說:“我們希望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目前,在國家發(fā)改委的支持下,千公里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工程“京滬干線”項目也在逐步建設中。 將于2016年底建成,連接天津和北京。 領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推動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等領域的應用。 同時,潘建偉團隊正在牽頭實施中科院戰(zhàn)略先導科技專項,將于2016年發(fā)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接入地面城市量子通信網絡,初步建成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系統(tǒng)。
近日,潘建偉團隊應邀在國際權威評論期刊《現代數學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綜述短文《基于“墨子號”衛(wèi)星的空間量子實驗》。 據了解,潘建偉等人受邀為《現代數學評論》撰寫了這篇長達46頁的綜述論文,是因為在長距離量子通信,尤其是“墨子號”量子衛(wèi)星方面的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工作。 ,全面介紹了近20年來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研究的成果,重點介紹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從早期的關鍵技術研究,包括衛(wèi)星系統(tǒng)、科學應用系統(tǒng)和其他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六大體系 從衛(wèi)星的建造研發(fā)到衛(wèi)星在軌后獲得的系統(tǒng)科學研究成果,為國際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科學家要做原始創(chuàng)新,報效國家。” 潘建偉說。
作者|慕凡
編輯|波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