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劉叔物理討論過 板塊模型之水平面光滑的情況 ?,本篇文章將介紹另一種情況—板塊模型之水平面和接觸面均粗糙的情況,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比較復雜。
一、木板受到水平拉力的模型
模型:如下圖所示,m是小木塊,M是長木板,m和M都靜止在地面上,m在M的右端,開始時,M受到一個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m、M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1,M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長木板的長度為L,當力F慢慢增大的過程中,根據m和M相對運動情況,可以分下面幾種情況。(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
(1)當F<μ2(m+M)g時,兩者相對地面靜止,m不受摩擦力。
(2)當μ2(m+M)g<F≤(μ1+μ2)(m+M)g時,兩者相對靜止,但相對地面滑動,m會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對m受力分析可知,m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只能由M對其的摩擦力提供,最大值為μ1mg/m=μ1g;對M受力分析可知,M的加速度由m對其的摩擦力、地面對其的摩擦力以及外力F三者的合力提供,因為外力F可以無限大,導致M的加速度可以無限大,所以要使m和M保持相對靜止,整體的加速度不能超過μ1g,對整體分析:
F—μ2(m+M)g=(m+M)a,又由a=μ1g,可解得兩者保持相對靜止時F的最大值為(μ1+μ2)(m+M)g。
(3)當F>(μ1+μ2)(m+M)g時,兩者相對滑動,此時M的加速度大于m的加速度,m相對M向左運動,m的加速度為μ1g。
例題:
1、如圖所示,將小砝碼置于桌面上的薄紙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將紙板迅速抽出,砝碼的移動很少,幾乎觀察不到,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慣性演示實驗,若砝碼和紙板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各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重力加速度為g。
(1)當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時,求紙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實驗中,m1=0.5kg,m2=0.1kg,μ=0.2,砝碼與紙板左端的距離d=0.1m,取g=10m/s2,若砝碼移動的距離超過l=0.002m,人眼就能感知。為確保實驗成功,紙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答案:(1)μ(2m1+m2)g? (2)F>2μ(m1+m2)g? (3)22.4N
二、木塊受到水平拉力的模型
模型:如下圖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放在質量為M的長木板左端,某一時刻開始,M受到一個水平向右的恒力F而向右運動,m與M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1,M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試分析,F慢慢增大的過程中,m和M的運動情況。
1、當μ1mg≤μ2(m+M)g時,不論F多大,M都靜止。
2、當μ1mg>μ2(m+M)g時
(1)若F<μ2(m+M)g,則兩者相對地面靜止。
(2)若μ2(m+M)g<F<μ2(m+M)g+,則m、M相對地面運動,但m、M相對靜止。
通過對m和M受力分析可知,m的加速度由外力F和M對其的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可以無限大;M的加速度由地面對其的摩擦力和m對其的摩擦力的合力提供,有最大值a=.
對整體受力分析:F—μ2(m+M)g=(m+M)a。
帶入a,可解得兩者相對滑動F的最小值為μ2(m+M)g+
(3)若F>μ2(m+M)g+時,兩者相對滑動,m帶動M,m的加速度大于M的加速度。
例題:
質量為M=1kg的木板靜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個質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鐵塊,鐵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素μ?=0.4,取g=10m/s2,試求:
(1)若木板長L=1m,在鐵塊上加一個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經過多長時間鐵塊運動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鐵塊上的右端施加一個大小從零開始連續增加的水平向左的力F,通過分析和計算后,請在圖中畫出鐵塊受到木板的摩擦力f2隨拉力F大小變化的圖像。(設木板足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