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結論是由基本公式和基本結論推導出來的,利用二級結論往往可以大大提高解題效率,但運用二級結論時需要注意二級結論的運用條件,避免胡亂套用,建議最好自己可以推導出二級結論。
一、力學
1.幾個力平衡,則任一力與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三個共點力平衡,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兩個力的合力: , 方向與大力相同
3.正弦定理:三個力作用于物體上達到平衡時,則三個力應在同一平面內,其作用線必交于一點,且每一個力必和其它兩力間夾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4.兩個分力F1和F2的合力為F,若已知合力(或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個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則第三個力與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個力垂直時有最小值。
5.物體沿傾角為α的斜面勻速下滑時, μ= tanα。
6.“二力桿”(輕質硬桿)平衡時二力必沿桿方向。
7.繩上的張力一定沿著繩子指向繩子收縮的方向。
8.支持力(壓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壓)的物體,壓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9.已知合力不變,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變,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法則
二、運動學
1.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或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時間等分(T):
① 1T內、2T內、3T內······位移比為S1:S2:S3=12:22:3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 為 V1:V2:V3=1:2:3
③ 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的位移之比為S1:S2:S3=1:3:5
④ΔS=aT2? ? ? Sn-Sn-k= k aT2 ? ?a=ΔS/T2 ? ? ?a =( Sn-Sn-k)/k T2
………利用“逐差法”求a:
位移等分(S0):
① 1S0處、2 S0處、3 S0處···速度比
? ? ? ? ? ? V1:V2:V3 =
② 經過1So時、2 So時、3 So時……….時間比:
t1:t2:t3 =
③ 經過第一個S0、第二個S0、第三個S0···時間比
2.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3.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中間時刻的速度
中間位置的速度
4.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時間v1,后一半時間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
? ?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
5.自由落體
6.豎直上拋運動
同一位置? ? v上=v下
7.繩端物體速度分解
8.“剎車陷阱”,應先求滑行至速度為零的時間to,確定了滑行時間t大于to時,用或S=vot/2求滑行距離;若t小于to時
9.勻加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x = A t + B t2,式中Vo=A(m/s)? a=2B(m/s2)
10.追趕、相遇問題
勻減速追勻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 V勻=V勻減
Vo=0的勻加速追勻速:V勻=V勻加 時,兩物體的間距最大Smax
同時同地出發兩物體相遇:位移相等,時間相等。
A與B相距 △S,A追上B時,SA=SB+△S,相向運動相遇時:SA=SB+△S。
11.小船過河:
⑴ 當船速大于水速時? ?①船頭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時,所用時間最短,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時,航程s最短, s=d ,d為河寬
⑵當船速小于水速時? ? ①船頭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時,所用時間最短,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
12.平拋:速度:Vx=Vo ,Vy =at ,( 為速度與水平方向夾角)
位移:X= Vo t ,y = at2/2,( 為位移與水平方向的夾角)
(反向延長線過中點)
偏轉(僅電場力作用下的類平拋)
Vo方向:L=Vot
E方向:
tan θ=
三、運動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體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體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體 a=g(sinα — μcosα)
4.沿如圖光滑斜面下滑的物體:
沿角平分線滑下最快
當α=45°時所用時間最短
等時圓模型:
小球下落時間相等
小球下落時間相等
?5. 一起加速運動的物體系,若力是作用于 上,則 和 的相互作用力為
與有無摩擦無關,平面、斜面、豎直方向都一樣
6.下面幾種物理模型,在臨界情況下,a=gtanα
7.如圖示物理模型,剛好脫離時,彈力為零,此時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體分析,之后隔離分析。
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時合力為零,速度為零時,加速度最大。
9.超重:a方向向上(勻加速上升,勻減速下降)
失重:a方向向下(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
四、圓周運動,萬有引力
1.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F=mg tanθ方向水平,指向圓心。
2.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
(1)繩、內軌,物體最高點最小速度 ,最低點最小速度 ,上下兩點拉壓力之差6mg
(2)離心軌道,小球在圓軌道過最高點 Vmin =,要通過最高點,小球最小下滑高度為H=2.5R ,如下圖
(3)豎直軌道圓運動的兩種基本模型
繩端系小球,從水平位置無初速度釋放下擺到最低點:T=3mg,a=2g,與繩長無關。
“桿”最高點vmin=0,v臨 = ,
v > v臨,桿對小球為拉力
v = v臨,桿對小球的作用力為零
v < v臨,桿對小球為支持力
3.重力加速度, 某星球表面處(即距球心R):g=GM/R2
距離該星球表面h處(即距球心R+h處) :
4.人造衛星:
推導衛星的線速度 ;衛星的運行周期 。
衛星由近地點到遠地點,萬有引力做負功。
第一宇宙速度 V=
地表附近的人造衛星:r = R = ,V 運 = V ,T= =84.6分鐘
5. 同步衛星
T=24小時,h=5.6R=36000km,v = 3.1km/s
6. 黃金代換:GM = gR2 (R為地球半徑)
7. 行星密度:ρ = 3 π/GT2, 式中T為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的周期,即可測。
五、機械能
1.判斷某力是否做功,做正功還是負功
① F與x的夾角(恒力)
② F與V的夾角(曲線運動的情況)
③ 能量變化(兩個相聯系的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
③ 兩種啟動及變化
2.求功的六種方法
① W = F X cosa (恒力)? 定義式
② W = P t (變力,恒力)
③ W合 = △EK (變力,恒力)
④ W其 = △E (除重力做功的變力,恒力)
⑤ 圖象法 (變力,恒力)F-X圖象面積
3.恒力做功的大小與路面粗糙程度無關,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4.摩擦生熱:Q = f·S相對
Q常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關系)
動摩擦因數處處相同,克服摩擦力做功 W = μ mg S
六、動量
1.反彈:△p = m(v1+v2)? ?人船模型及演化
2.彈開:速度、動能都與質量成反比。
3.一維彈性碰撞:
V1'= [(m1—m2)V1 + 2 m2V2]/(m1 + m2)
V2'= [(m2—m1)V2 + 2 m1V1]/(m1 + m2)
當V2 = 0時:
V1'= (m1—m2)V1 /(m1 + m2)
V2'= 2 m1V1/(m1 + m2)
特點:大碰小,一起跑;小碰大,向后轉;質量相等,速度交換。
4.1球(V1)追2球(V2)相碰,可能發生的情況:
① P1 + P2 = P'1 +P'2; m1V1'+ m2 V2'= m1V1 + m2V2? ? 動量守恒。
② E'K1 +E'K2 ≤ EK1 +EK2? ?動能不增加
③ V1'≤ V2' 1球不穿過2球
④ EK=( mV)2/ 2m = P2 / 2m
5.三把力學金鑰匙
七、靜電場
1.粒子沿中心線垂直電場線飛入勻強電場,飛出時速度的反向延長線通過電場中心。
Eb=0;Ea>Eb;Ec>Eb;方向如圖示;abc比較b點電勢最低,由b到∞,場強先增大,后減小,電勢減小。
3.勻強電場中,等勢線是相互平行等距離的直線,與電場線垂直。
4.電容器充電后,兩極間的場強: ,與板間距離無關。
5. 等效重力及等效最高點——電場力與重力的合力指向圓心。
6.三點平衡:三點共線、兩同夾異、兩大夾小、近小遠大
八、恒定電流
1.電流微觀表達式 I=nqsv
2.串連電路:總電阻大于任一分電阻;
3.并聯電路:總電阻小于任一分電阻;
4.和為定值的兩個電阻,阻值相等時并聯值最大。
5.估算原則:串聯時,大為主;并聯時,小為主。
6.路端電壓:純電阻時 ,隨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
圖像及意義:縱截距表示E,橫截距不一定表示I短,斜率表示r.
7.并聯電路中的一個電阻發生變化,電路有消長關系:某個電阻增大,它本身的電流小,與它并聯的電阻上電流變大。(串反并同)
8.外電路中任一電阻增大,總電阻增大,總電流減小,路端電壓增大。
9.畫等效電路:始于一點,電流表等效短路;電壓表,電容器等效短路;等勢點合并。
10.R=r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 。
11. ,分別接同一電源:當 時,輸出功率 。
串聯或并聯接同一電源: 。
12.純電阻電路的電源效率: 。
13.含電容器的電路中,電容器是斷路,其電壓值等于與它并聯的電阻上的電壓,穩定時,與它串聯的電阻是虛設(可用導線替代)。
電路發生變化時,有充放電電流。沿電流方向通過電阻,電勢降低。
14.含電動機的電路中,電動機的輸入功率 ,發熱功率 ,
輸出機械功率
九、直流電實驗
1.考慮電表內阻影響時,電壓表是可讀出電壓值的電阻;電流表是可讀出電流值的電阻。
2.電表選用
測量值不許超過量程;
測量值越接近滿偏值(表針的偏轉角度盡量大)誤差越小,一般大于1/3滿偏值的。
3.相同電流計改裝后的電壓表: ;并聯測同一電壓,量程大的指針擺角小。
電流表: ;串聯測同一電流,量程大的指針擺角小。
4.電壓測量值偏大,給電壓表串聯一比電壓表內阻小得多的電阻;
電流測量值偏大,給電流表并聯一比電流表內阻大得多的電阻;
5.變阻器的分壓式電路:一般選擇電阻較小而額定電流較大的變阻器
(1)若采用限流電路,電路中的最小電流仍超過用電器的額定電流時;
(2)當用電器電阻遠大于滑動變阻器的全值電阻,且實驗要求的電壓變化范圍大(或要求多組實驗數據)時;
(3)電壓,電流要求從“零”開始可連續變化時,
分流電路:變阻器的阻值應與電路中其它電阻的阻值比較接近;
分壓和限流都可以用時,限流優先,能耗小。
6.電流表的內、外接法:內接時, ;外接時, 。
(1)或 時內接; 或 時外接;
(2)如Rx既不很大又不很小時,先算出臨界電阻 (僅適用于 )
若 時內接; 時外接。
(3)如RA、RV均不知的情況時,用試觸法判定:電流表變化大內接,電壓表變化大外接。
8.歐姆表:
(1)指針越接近 誤差越小,一般應在 范圍內,;
(2)
(3)選檔,換檔后均必須調“零”才可測量,測量完畢,旋鈕置OFF或交流電壓最高檔。
9.故障分析:串聯電路中斷路點兩端有電壓,通路兩端無電壓(電壓表并聯測量)。
斷開電源,用歐姆表測:斷路點兩端電阻無窮大,短路處電阻為零。
10.描點后畫線的原則:
(1)已知規律(表達式):通過盡量多的點,不通過的點應靠近直線,并均勻分布在線的兩側,舍棄個別遠離的點。
(2)未知規律:依點順序用平滑曲線連點。
11.伏安法測電池電動勢 和內電阻r:
安培表接電池所在回路時: 電流表內阻影響測量結果的誤差。
安培表接電阻所在回路試:電壓表內阻影響測量結果的誤差。
半電流法測電表內阻: ,測量值偏小;代替法測電表內阻: 。
半值(電壓)法測電壓表內阻: ,測量值偏大。
十、磁場
1. 安培力方向一定垂直電流與磁場方向決定的平面,即同時有F⊥I,F⊥B。
2. 帶電粒子垂直進入磁場做勻速圓周運動:R=mv/Bq ,T=2πm/Bq (周期與速度無關)。
3. 在有界磁場中,粒子通過一段圓弧,則圓心一定在這段弧兩端點連線的中垂線上。
4. 半徑垂直速度方向,即可找到圓心,半徑大小由幾何關系來求。
5. 粒子沿直線通過正交電、磁場(離子速度選擇器)qvB=Eq ,ν=E/B 。與粒子的帶電性質和帶電量多少無關,與進入的方向有關。
6. 沖擊電流的沖量:BILΔt=mv (一般不用)
十一、電磁感應
1.楞次定律:(阻礙原因)
內外環電流方向:“增反減同”自感電流的方向:“增反減同”
磁鐵相對線圈運動:“你進我退(運動),來拒去留(受力)”
通電導線或線圈旁的線框:線框運動時:“你來我推,你走我拉”
電流變化時:“你增我遠離,你減我靠近”
2. 最大時( ΔI/Δt=0, )或 為零時(ΔI/Δt最大 最大)框均不受力。
3.楞次定律的逆命題:雙解,加速向左——減速向右
4.兩次感應問題: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結合安培定則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5.平動直桿所受的安培力: ,熱功率: 。
6.轉桿(輪)發電機:
7.感生電量:
線框在恒力作用下穿過磁場:進入時產生的焦耳熱小于穿出時產生的焦耳熱。
兩線框下落過程: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時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時的速度。
十二、交流電
1.中性面垂直磁場方向, Φ與e為互余關系,此消彼長。
2.線圈從中性面開始轉動:
安培力:
線圈從平行磁場方向開始轉動:
安培力:
正弦交流電的有效值:E=nBSω/√2
3. 變壓器原線圈相當于電動機;副線圈相當于發電機。
4. 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相同的量:T(周期) 、f(頻率)、 P(功率)。
5. 輸電計算的基本模式:
十三.光的本性
十四 原子物理
1 .衰變
2. 磁場中的衰變:外切圓是α衰變,內切圓是β衰變,半徑與電量成反比。
3. 平衡核反應方程:質量數守恒、電荷數守恒。
4.1u相當于931.5Mev;u為原子質量單位,1u=1.66×10-27kg
5. 氫原子任一能級:
7. 大量處于定態的氫原子向基態躍遷時可能產生的光譜線條數
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
高中物理二級結論免費下載
高中物理二級結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