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明志澤千秋,
慧心風骨憶永存。
——中國第一代核化學學家何澤慧
2017年6月15日,“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以衛星的方式在蘭州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顆空間X射線望遠鏡,其名稱“慧眼”不僅蘊意中國在太空“獨具慧眼”,也是為了記念促進中國高能天體化學發展的科學家何澤慧。
何澤慧
中國第一代核化學學家
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1936年結業于復旦學院,在美國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覺并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在國際科學界造成很大反響,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1948年歸國后,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發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偵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化學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舉辦高空汽球、高能天體化學等多領域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出身名門
■童年何家全家福
1914年3月5日,何澤慧出生于四川成都,母親何澄是廣東靈石人,早年跟隨孫佛山,是同盟會會員,何式家族在明朝300多年間,出過15名舉人,29名進士,故在新疆當地有“無何不開科”之說。何澤慧在8個兄弟姊妹中排名老二,自幼聰慧機敏,酷愛讀書,6歲時步入外祖父王謝歷時創立的上海振華男子中學(現為四川省重慶第一中學)就讀,從中學一年級仍然到中學結業。
■何澤慧(右1)兒時和兄弟姊妹照片
何澤慧學校時就對化學很感興趣,也是遭到了家族的影響,父親王季烈是清朝民初數學學專著翻譯家,對近代數學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明顯的意義,而何澤慧的弟弟王守競也是位化學學家,在量子熱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何澤慧在這樣開明進步的家庭和中學環境中,自小培養了自尊自強的進取精神,立下了獻身科學的志愿。
求學救國
■青年時期的何澤慧
1932年,18歲的何澤慧以優異的成績報考了復旦學院化學系。但因為當時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數學系的院長覺得女孩學數學無法學有所成,紛紛勸他們轉系,但何澤慧偏要學化學,執拗的何澤慧除了堅持留在了數學系,還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結業,第二名是后來成為她終生伴侶的“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
■清華學院化學系結業照(1936年)
后排右2為什么澤慧,后座左1為錢三強
1936年,北大學院結業后,何澤慧找工作也遭到了磨難,沒有給男性的工作崗位。何澤慧不灰心,國外找不到工作就去美國學習,一樣為國效力。經朋友王大珩介紹,何澤慧找到了日本柏林高等工業中學技術系院長克里茨,他曾在北京軍工署兼任過顧問。當時抗戰戰爭早已爆發,何澤慧出于愛國熱忱,想學彈道學,可再度遭遇了克里茨院士的拒絕,這本就是個保密的系,除了不收男性,外國人也一概不收。何澤慧說“你可以到中國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助我們打美國鬼子,我為了打美國鬼子到這邊來學習這個專業,你為何不收我?”克里茨最終被何澤慧的愛國情結和堅毅所俘獲,技術化學系破例接收了第一個外國中學生,彈道專業接收了第一個女人。
■1937年,哥哥何怡貞探視正在美國留學的何澤慧
1940年,何澤慧以《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檢測炮彈飛行速率的方式》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已難以歸國,為了更多地把握對國家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步入日本西門子鞋廠強電流實驗室工作。1943年,在帕邢院士介紹下,何澤慧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大學核化學研究所從事原子核化學研究,1945年,在何澤慧研究正電子能譜時,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被《自然》雜志稱之為“科學珍聞”。
■1946年,何澤慧(左)和居里夫人的合照
■1947年,何澤慧與錢三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何澤慧得悉原復旦學院同事錢三強在美國米蘭學院居里實驗室工作,便給錢三強寄信問平安,因為戰時,信不能封口并且只限25個字,隨著通訊越來越頻繁,兩個年青人的心也越來越近。
經過三年多通訊,1946年夏天,何澤慧離開海德堡威廉皇家大學核化學研究所,只帶了一個小袋子,來到戰后的倫敦,在約里奧—居里夫妻(小居里夫妻)的見證下,何澤慧與錢三強完婚。
■1946年,在美國居里實驗室
研究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
■第一個四分裂的徑跡相片(左);
各傾角數值,L徑跡寬度在空氣中的等效值(右)
早已在美國做過三年核化學研究的何澤慧順利步入倫敦學院居里實驗室,與錢三強成為朋友,她們對原子核裂變做深入的研究,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剖析,1947年初,她們即將發表論文,否認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的存在,這一重要成果在國際科學界造成了巨大的震驚,因而何澤慧與錢三強被贊揚是“中國的居里夫妻”。
學以報國
1948年,處于事業顛峰期的何澤慧和錢三強帶著僅半歲的小孩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那時侯,我們學了就是要回去做工作,沒有說出去了不想回去的”何澤慧說,“出去就是為了見見世面,瞧瞧外國人是如何工作的,學習完成后肯定是要回去的”。
■1948年,錢三強何澤慧夫妻
抱著孩子在回國游輪上
■1948年4月,錢三強與何澤慧離開倫敦歸國前,在法國景區留影
歸國后,錢三強和何澤慧奉命設立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正值新中國創立早期,百廢待興,加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封鎖,連最簡單的實驗儀器都沒有,但這種困難都難不倒她們,何澤慧和錢三強每晚騎著單車,到上海舊貨市場找尋可以借助的五金器材、電子元元件,加上改建的舊機床,制造出了她們所需的儀器設備。在這么狹小的實驗條件下,何澤慧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地把握了原子核乳膠的制備方式,研發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何澤慧領導舉辦中子化學與裂變化學的實驗打算工作,1958年,中國第一臺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兼任中子化學研究室書記,為開拓中國中子化學與裂變化學實驗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女物理學家,使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
■1957年在圖書館
1959年,南斯拉夫專家從中國撤退,中央急調一些專家去補充原子彈研究力量,由于各類緣由,何澤慧沒步入“兩彈一星”研究核心團隊,但何澤慧不爭不搶,不在意那些名分,只在意自己做的事對國家有沒有用。她仍然率領一批科研人員配合兩彈一星的工作,她們研究出了原子彈的打火中子源,并通過幾百次的實驗,破解了核彈研發中的數據漏洞,避開了核彈研發走彎路。
科學家本色
1969年冬,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在河南內黃的“五七”干校,因為身體不好,安排何澤慧敲鐘。錢三強很沮喪,覺得在干校是浪費時間,何澤慧卻很樂觀,“著哪些急,聽天由命吧”。不管境遇怎樣,何澤慧都保持著一貫的堅忍和豁達,敲鐘也跟對待科研一樣認真、準確,1秒不差,敲鐘的時間可以拿來對表。
■工作照
1973年,高能化學研究所創立,何澤慧兼任副主任,積極推進宇宙線超高能數學和高能天體化學研究的舉辦,在她的提倡與扶植下,高能化學研究所在昌都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汽球,并相應地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偵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步入古稀之年的何澤慧,依舊情系祖國,關心中國高能化學和核化學事業的發展,2003年向有關領導提議對HXMT衛星早日立項,這為“慧眼”衛星的發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她一貫提倡盡量借助簡單的實驗條件作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并一直身體力行,她所倡導的研究方向都是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條件、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曾用“立足常規中國女物理學家,著眼新奇”作為數六年科學研究實踐感受的總結。何澤慧常常說的一句話“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不管對得起你或對不住你。”這就是一個科學家的本色,樸實、真實、勤奮、誠實、講假話。
■何澤慧與孫輩在一起
與對科學的熱情和對真理執著追求不同的是,何澤慧對物質生活卻是“不講求”,90多歲高齡時,仍坐班車從中關村到玉泉路中科院高能所下班,堅持不要單位給配車,喝水也是隨意吃點,晚了就在飯堂買幾個饅頭、饅頭吃,喝點白沸水。
白首不渝
1992年6月28日,與何澤慧牽手走過一生的錢三強先生仙逝。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三強“兩彈一星功勛獎狀”。錢三強與何澤慧仍然搬去武漢市中關村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老新村,與外邊繁華熱鬧產生鮮明對比,進到這個新村有種豁然隔世的覺得,歲月如同融化在了幾六年前,狹小窄小的樓道貼滿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廣告。而這兒以前居住著中國的“最強腦部”,有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狀獲得者,60多位教授,好多都是新中國科學事業的奠基者,這兒堪稱是中關村精神的根。組織幾次提出為她更換更好居住條件,但都被何澤慧婉言謝絕。這座毫無家裝,毫無奢華物件,盡是滿屋書香的舊宅,錢老逝世后,屋內物品的擺放幾乎沒變,仍然保持錢三強在世時的樣子,其實這就是她記念錢三強最好的方法。
■1986年,錢三強、何澤慧夫妻在中關村
自2005年以來,溫家寶首相先后6次探望何澤慧,說“何先生在女科學屋內是少有的,是人中麟鳳。”
何澤慧是學術和道德這一科學傳統的弘揚者,她除了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號稱楷模。在科學探求的征途上,她用自己的一生捍衛了科學的尊嚴;她熱愛祖國,涉足國防科研,先是為了“抗日”,后是為了“強國”;恬淡名利,不爭不搶,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誠懇低調,古樸無華,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非常儉樸。
2011/06/20
2011年6月20日,那位97歲的奶奶與世長辭,那位讓世界肅然起敬的大師,將永遠令世人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