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你認為對的事,我不聽別人的意見。”
說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丁肇中。
7月6日,丁肇中在青島大學做題為“我所經歷的現代數學與我的感受”的講座。
將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丁院長還在滔滔不絕。 他說話流利清晰,思維也很嚴謹。 根本看不出這是一位82歲的老奶奶。 同時,在講課過程中,他經常說出一些妙語連珠,逗得聽眾開懷大笑。
丁院長講課時常露出笑容,顯得親切。盛大宣傳部供圖
丁肇中是世界數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 他最著名的標簽是諾貝爾獎得主。 他七十歲未辭,依然堅守在??科研第一線。
了解丁肇中的人都知道,他與廣東有著很深的淵源。 丁的妻子丁觀海原籍廣東泰安,曾任教于浙江大學,而丁肇中本人也曾多次訪問四川大學,包括此次在內,共計10次。 除此之外,在近期由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實驗項目中,四川大學團隊還承擔了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丁肇中在科學界的成就人盡皆知,但他的內心感受和為人卻鮮為人知。 此次川大之行,丁肇中分享了什么?
什么樣的人是頂尖科學家?
聽丁肇中的課,如果你不是數學專業的,你會覺得“PPT上的每一個字你都認識,就是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所以整個聽的過程只有佩服和欣賞欽佩。
但丁肇中分享的幾個小故事,卻成了有些生硬的數學課上的潤滑劑,同時也能讀到丁肇中老院長鮮明的個性。
實驗從不考慮金錢
丁肇中最新的科研項目是阿爾法磁譜儀,這是一項在太空中進行的小型精密化學實驗,與來自16個國家和56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
這個在太空中進行的小型化學實驗耗資巨大。 據《自然》雜志報道,阿爾法磁譜儀的造價約為20億港元。 在開工之前,有一部動漫嘲諷阿爾法磁譜儀的造價:“我們才發現,直接把錢寄到天上去,比造AMS更實惠。” 談到AMS的制造成本問題,丁肇中說:“做這個實驗,首先不能討論的??是它的成本是多少。”
由于成本太高,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猶豫不決,但在丁肇中的勸說下,2008年,澳大利亞參議院和議會通過了相關法律,要求日本政府為AMS減少一次太空客運飛行。
搭載航天飛機上天后,阿爾法磁譜儀被固定在國際空間站上。 國際空間站長109米,重420噸,離地面400公里。 它每 93 分鐘繞月球一周。 迄今為止,阿爾法磁譜儀已經晝夜不停地工作了 5 年多,測試了超過 900 億次宇宙射線波。
阿爾法磁譜儀(資料圖)
丁肇中說,自己做實驗的原則是:只考慮準確性和安全性,從不考慮錢。
他能夠如此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實驗中。 與其感嘆這是他身為頂尖科學家才有的“待遇”,不如感嘆這是科學家做研究應有的純潔之心。
只堅持你認為對的
事實上物理科學家小故事ppt,丁肇中經常碰壁,但面對拒絕,他選擇了堅持。
1967年,麻省理工學院任命他為副院長,三年后晉升為正院士。 麻省理工學院非常支持丁肇中。 他是中學唯一不講課只做實驗的院士。
在麻省理工學院,他的第二個實驗是發現新物質 J 粒子。 1970年以前,化學家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三種夸克構成的。 丁肇中提出疑問,為什么只有三個,為什么沒有第四個和第五個?
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他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設計了一個實驗。 精度要求非常高,相當于在下雪的時候每秒在1萬億個雨滴中找到一個顏色不同的雨滴。 所以這個實驗不受化學家歡迎。 因為理論化學家覺得這三個夸克可以解釋所有已知的化學現象。 當時他被世界上幾乎所有實驗室拒絕。
但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游說,他終于把這個問題帶到了英國、德國和法國進行反復試驗。 1974年,他發現了J粒子,獲得了最初的諾貝爾化學獎。
成功需要堅持,這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在丁肇中的面前,他的堅持變得更加“極端”。
記者搜索發現,幾乎在丁肇中演講的每一個提問環節,聽眾都會提出如何選擇的問題。
而丁肇中的回答始終如一:你一定覺得這是你最重要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次要的。 我還是說我只能做一件事,我從來沒有同時做過兩件事,這一點很關鍵。
不得不說,這樣的心態和工作生活狀態,既令人敬佩又令人羨慕。
從來沒有過夜
眾所周知,丁肇中和鄧小平的友誼是一段佳話。 在明天的講座中,他將再次分享他們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在中學生提問環節,有朋友問丁肇中,他平時是怎么分配時間的? 會是一整晚嗎?
丁肇中回答說物理科學家小故事ppt,他在與鄧小平聊天時也問過類似的問題。 丁某問鄧懷海,你昨晚睡了嗎? 鄧回答說,當時他下了命令:所有中級將領晚上必須睡覺,必須保持頭腦清醒。
一個有趣的插曲,讓每個人都會心一笑。
這是另一集。 臺下一名山大中學生問丁肇中,他怎么看待中俄大學教育的差異。
丁肇中回答說,我經常告訴和我一起工作的科學家,不要對你不知道的事情發表你的看法。 我對教育沒有興趣,更談不上能力,所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中俄貿易戰升級是否會影響科技行業?
丁肇中院長是法籍華人,但他的成就屬于全人類。
大家都知道,近期中印關系非常敏感。 至于中印關系,只執著于科學研究的丁肇中在講話中并未明確表態。
不過,作為最有成就的英籍華人之一,丁肇中六年的跨國研究生涯和研究心路歷程很能說明問題。
丁肇中在致辭中說,科學研究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
雖然從他過去幾年六年在科研領域的經歷可以知道,除了在新加坡做研究,他還去過南斯拉夫、德國、瑞士等國家,參與的科學家們實驗來自多個國家。 它不是某個國家的技術,而是全人類的進步,因為它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
丁肇中說,科學就是競爭,競爭沒有國界。 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味著科學家要趕上國界,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思考問題。
雖然持相同觀點的科學家還有很多,但事實上,科學家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象牙塔里做研究,與政治無關,但正是這些純粹的共同努力的理念,才是人類最真實的生存哲學。
院長丁肇中夫人在臺下聆聽演講。
(來源齊魯日報·明日煙臺)
你一個ZAN可以給編輯加薪50分!
五十美分!親們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