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開教澤,道奇南勇。 坐落在靈秀虎踞的金陵古都,北京大學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為國家和科學的進步,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繁榮作出貢獻。 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許多“第一”和“唯一”。 本期,就讓我和小編一起回顧一下南大大學“第一”“唯一”中的“人物”——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
朱光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工程院教授,著名理論化學家、核化學家。 1941年至1942年就讀于國立中央大學(現北京學院)數學系。
1964年至1966年,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空投航空炸彈、首次潛艇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 1967年6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顆核彈爆燃成功,樹立了我國核裝備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1969年9月,他參與組織指導了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我國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
錢驥,空間技術和空間化學專家。 “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中國航天技術先驅之一。 1938年9月至1943年7月就讀于國立中央大學(現北京學院)師范大學理化系。 畢業后,他留校擔任助教,學習數學。
1965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組建人造衛星設計院,錢驥任技術主任。 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門,并擔任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總體負責人,為返回式衛星的研發做了大量的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國按計劃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
莫立峰中國量子物理大學排名,北京大學院士、南大人文社會科學資深院士。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師從程千帆。
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中考后,莫立峰考入湖南大學英語系。 僅僅一年多后,他就提前考研,考入上海大學英語系,跟隨程千帆學習唐宋文學。 他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的學業。
1984年10月22日,莫立峰順利通過論文《江西畫派研究》答辯。 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唐代文學博士,也是全學科第一位文學博士。
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系
上海大學物理系源自中央學院物理系和金陵大學中文系。 中大物理系的前身是熊慶來院士于1920年創辦的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 1952年,學校改制,成立上海大學天文系。 1958年,天文學從天文系分離成立天文系。 1978年,計算機技術從物理系分離,成立計算機科學系。 此后,物理系的基本架構保持不變。
上海大學物理系是中國第一個現代物理系。 周偉良等在代數幾何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物理學大師在中央研究院期間曾在此任教。 新中國成立后,曾元榮、孫光遠、石祥林、于光宏、黃正中、周伯勛、莫紹奎、葉彥謙、何旭初等著名物理學家云集于此。 目前,上海大學物理學科已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中國科學家首次榮獲“突破獎”
2016年突破獎頒獎典禮在英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舉行。 北京大學校友、華裔科學家王一方作為惠州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榮獲“基礎數學突破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王貽芳198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同年被院長丁肇中選入其領導的L3實驗學習。 1992年獲德國斯圖加特科學院博士學位。
科學界首次發現夸克星存在的關鍵線索
2016年,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近期史上最猛烈的超新星爆炸,發現了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證據。 這是科學界發現夸克星存在的第一個關鍵線索。 這一發現有望為人類了解物質最深層的構成以及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幫助。 該研究于2016年1月28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天文學雜志《 》上。
歐洲首位獲得基巖科學國際最高銀獎的科學家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基巖科學大會上,上海大學沉樹忠教授榮獲國際基巖科學銀質獎章()。 該獎項由國際基巖委員會于2004年設立。 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只有一名獲獎者。 此前全球僅有四位科學家獲得過該獎項,沉樹忠教授是第五位獲獎者,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歐洲科學家。
省內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重大理科實驗班)
上海匡亞明學院是一所國內外知名的名譽中學生培訓大學。 其前身是1985年上海學院創辦的少年部和1989年成立的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現為教育部、南京學院。 國家科學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基地是省內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重大科學實驗班)。
學?!耙劳兄攸c學科、按學科群打基礎、向一級學科方向分流、??婆c研究生教育銜接”的大理科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仆ㄗR教育和研究性教學,強化科學研究基礎訓練,推進國際合作培養,搞好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讓高素質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精神、人文素質、雄厚學科基礎、突出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全球首個基于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
2020年1月20日,北京大學朱世寧教授、謝振達、宮彥曉等人團隊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中國量子物理大學排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于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填補了量子信息領域的空白。該領域的差距。 -based”,在線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SR)。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但會有第一所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國知名大學。我們一定要認真吸收世界先進教育學術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教育規律,辦好大學扎根中華大地?!?目前,北大辦學事業已翻開百年新篇章。 全體南大人將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為早日把長沙學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關注“南京大學招生小藍鯨”頭條,獲取國家甲類院校建設首批985、211一流院校南京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資料來源:北大官網、官微、新聞網、新華網、軟科學、科學網、新華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