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物理與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德國應用物理學》(Angew.Chem.Int.Ed.,2019影響因子12.257)在線發表了上海市光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 紅兵院士和吳一石副院長完成了題為“揭示內轉換背后的單線態裂解行為”()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付紅兵院士和吳以實副校長,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為第一單位。
傅紅兵物理化學學報英文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任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師生、上海市光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6年3月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研究所“千人計劃”。 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期末題全部評為“優秀”)。 2004年和2014年,他兩次獲得第三名。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4年榮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6年榮獲第二批國家“千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目前擔任基金委創新組“新型光學功能材料”的設計者。 《制備與理化性能》學術帶頭人,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申報科技部納米重大科研項目《有機微納晶材料的可控制備與組分集成》。擔任該雜志編委自然出版集團博士物理化學學報英文名,《物理物理》雜志和《化學學報》編委。在有機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領域發表論文200余篇,包括(2)、JACS(12)、Adv.Mater.( 12), Angew.Chem.Int.Ed.(12),引用次數超過5100次,并被日本物理學會(ACS)和英國皇家物理學會(RSC)報道為研究亮點。
吳一石,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副主任。 多年從事有機半導體材料超快光致動力學研究。 迄今為止,已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引用1300余次。 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J.Am.Chem.Soc.(2)、Angew.Chem.Int.Ed.(1)、J.Phys.Chem等高影響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Lett.(2) 共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他的工作被C&EN(物理與工程新聞)報道,并被J.Am.Chem.Soc選為亮點文章。 出版物。
單線態激子裂變(SF)由于其提高太陽能電池板最大轉換效率的優勢而備受關注。 內轉換(IC)作為激子分裂的主要競爭途徑,是一個以熱損失形式衰減爆發態能量的過程。 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在異靛藍化合物中,爆發態的能量并不是通過傳統的內部轉換熱損失過程衰減,而是通過特殊的分子內激子分裂過程。 在溶液狀態下,可以在超快的時間內近乎定量地產生多個激子態(1TT)。 在固體薄膜中,分子的有序堆積可以促進多激子對的高效分離,并獲得高達181%的三重態豐度。 這項工作為新型太陽能電池板材料和組件應用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萬人計劃、北京市創新團隊、北京成像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的資助,由物理系和上海大學提供光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平臺。 近年來,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在加強科研工作、注重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組織原創性科研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