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過:“三十歲以后,為人處事,全靠孟子”。
2、初中的時候,父親讓他背《孟子》……把整本《孟子》都記在了他的記憶里。 上大學后,他學習了自然科學,一路走來非常順利,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而且,說也奇怪,他小時候背誦的《孟子》,長大后卻成了他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也就是說,孟子的話在他的心中創造了一套價值體系,每當他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他都會給出明確的答案。 因此,對他影響最大的并不是他所擅長的數學,而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
3、楊振寧博士科研重大思想的出現,也是源于中國唐代的文化觀念。 他說:“我之所以懷疑O氏奇偶不滅定理,與我在東北聯大讀《周易》的經歷有關。陰盛則衰,陰盛則衰?!标枤猓涍^長時間的剝落,就會恢復,這是至極的真理?!?span style="display:none">HDk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28年夏天,母親從洛杉磯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乘船回國,我和父親去北京接母親。 這次見到他,其實就相當于見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 幾天后,我們兩人帶著南京來的傭人王女士乘船來到了上海,因為我的父母即將卸任上海大學物理系主任的職務。
記得那一年我在上海的生活很幸福。 這也是我從父母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的一年。 那一年楊振寧美與物理學,媽媽在南京教了我大約3000個漢字,我在私塾學會了背誦《龍文變影》,但我沒有機會接觸舊式教育。 在廣州,媽媽用大大小小的球講解太陽、地球和地球的運動; 教我英文字母“abcde...”; 其實還教了我一些雞和兔同籠之類的算術題。 不過他并沒有忽視中國文化知識,教我讀了很多宋詞,估計有三十、四十本。
我媽媽年輕時喜歡唱昆曲。 那一年在上海,他有時會唱“我就像籠中的小鳥,無法展開翅膀……”。 不過,他并沒有教我唱京劇,只是教我唱一些清初的歌曲,比如《上下千年,綿綿不絕》楊振寧美與物理學,《中國男人,中國男人》。男人……”等等。
我的媽媽非常擅長國際象棋。 那一年他教我下棋。 我記得他一開始為我生了16個兒子,多年后逐漸減少到9個兒子,但我始終沒有從母親那里得到“真傳”。 1962年我們在日內瓦見面時,他還在下棋,他仍然想給我7個棋子。
對于那些沒有當過父親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容易完全理解的故事。 我母親在武漢大學任教一年后,成為北平北大學院院長。 1929年秋,我們一家三口搬進了北大花園西院19號,西院西北角的一棟別墅。 20世紀30年代西院北改建后,我們家的門牌號改為11號。從1929年到抗戰那年,我們在北大花園一共住了8年。開始了。 在北大花園的8年,在我的記憶中是非常美好、非??鞓返?。 當時的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重重。 但我們住在北大花園的院墻內,與外界的接觸很少。 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一個受保護的環境中度過的。 在我的記憶中,北大花園非常美麗。 我和我的高中朋友一起繞著公園轉了一圈。 我們幾乎爬遍了每一棵樹,也研究過每一棵草。
當我九歲或十歲的時候,我的母親就已經知道我非常有能力學習物理。 當我11歲進入小學時,我在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回想起來,如果他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這會讓他非常高興。 但他沒有那么做; 在我上初一、二年級的假期里,媽媽請雷海宗院士介紹一位歷史系的中學生來教我《孟子》。 雷老師介紹了他最喜歡的中學生丁澤亮。 丁先生學識淵博。 他不僅教了我《孟子》,還教了我很多中學課本上從來沒有學過的古代歷史知識。 第二年的假期,他教了我另一半《孟子》,讓我在高中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了。
媽媽的書柜上有很多中文和法文的實體書,我經常翻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M.的《數論》中的一些定律和A.的《有限群論》中的很多空間圖。 因為當時我的外語基礎還不夠,所以無法理解其中的細節。 我去過我爸爸很多次,他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只是碰巧向我解釋了一兩個基本概念。
1937年抗戰爆發,我們全家首先搬回西安老家。 后來美軍進入上海后,我們又經過武漢、香港、海防、河內,于1938年3月到達廣州。我在重慶昆華學校讀了小學二年級半年,但是沒有上過高中二年級。 1938年秋,我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入東北聯合學院。
從 1938 年到 1939 年,我的女兒向我介紹了現代物理學的精神。 40年后,在《1945-》(,1983)第74頁,我寫道: 我的數學界朋友大多對數學采取矯飾主義心態。 事實上,由于父親的影響,我更欣賞中文。 我欽佩物理學家的價值觀,我歌頌命理學家的美麗和力量; 它具有戰術上的獨創性和靈活性以及戰略遠見。 而且,奇跡中的奇跡,其中一些奇妙的概念是支配化學世界的基本結構。
隨附的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他的自傳《父親與我》中,非常提到一件事,那就是:
上小學時,父親讓他背《孟子》; 那時的他沒有力量和勇氣說不,所以他只好無奈地將整本孟子記進了自己的記憶中。 上大學后,他學習了自然科學,一路走來非常順利,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而且,說也奇怪,他小時候背誦的《孟子》,長大后卻成了他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也就是說,孟子的話在他的心中創造了一套價值體系,每當他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他都會給出明確的答案。 因此,對他影響最大的并不是他所擅長的數學,而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
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 我們給我們的靈魂提供什么食物? 這是我們年輕時不能忽視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