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他的研究理論為原子能的發(fā)展和原子彈的制造打開了大門。
而且毫不夸張地說,他的理論間接幫助蘇聯(lián)軍隊在二戰(zhàn)中擊敗了軸心國,特別是俄羅斯。
他就是我們明天要談論的人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早期生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879 年 3 月 14 日出生于法國烏爾姆,母親是猶太人。
愛因斯坦出生一年后,他的母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因生意失敗而與父親雅各布一起搬到赫爾辛基開始新的電子業(yè)務。 艾伯特的弟弟瑪雅1881年出生于赫爾辛基,年齡只相差兩歲的艾伯特非常疼愛弟弟,一生愛得非常親密。
雖然愛因斯坦現(xiàn)在被認為是天才的縮影,但在他生命的最初兩六年里,許多人認為愛因斯坦恰恰相反。
三歲時,愛因斯坦還不會說話,這讓他的父親認為他身體有問題。 而后來上學的愛因斯坦也沒有受到老師的表揚。 從中學到大學,他的老師和院長都認為他懶惰、邋遢、不聽話。 他的許多老師都認為他永遠不會取得任何成就。
愛因斯坦15歲時,沒有完成中學學業(yè),而是決定直接申請加拿大蒙特利爾著名的理工大學。 事實上,他第一次參加入學考試時沒有通過,但他在當?shù)匾凰W學習了一年,并于 1896 年 10 月重新參加入學考試并通過了。
進入理工大學后,愛因斯坦再次不喜歡學習。 愛因斯坦相信他的院長只教授古代科學,因此經(jīng)常逃課,即使他呆在家里閱讀最新的科學理論。
1900年,愛因斯坦畢業(yè)后,陷入了深重的麻煩。 由于沒有老師給他寫推薦信,他根本找不到工作。
在近三年的時間里,愛因斯坦繼續(xù)進行短期工作,直到一位同事幫助他在波恩的德國專利局找到了一份專利出納員的工作。 最終,憑借一份工作和一定的穩(wěn)定性,愛因斯坦得以與他的大學戀人馬里克結(jié)婚。
這對夫婦后來生了兩個孩子:漢斯·阿爾伯特和愛德華。
驚人的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期間寫了五篇科學論文,全部發(fā)表在數(shù)學主流期刊der上。
愛因斯坦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光不僅以波的形式傳播,而且還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的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將這一特殊理論描述為“革命性的”。 正是這一理論為愛因斯坦贏得了 1921 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的第三篇論文描述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中愛因斯坦澄清空間和時間不是絕對的。 愛因斯坦說,唯一不變的是光速,其余的空間和時間取決于觀察者的位置。
除了空間和時間不是絕對的事實之外,愛因斯坦還發(fā)現(xiàn)一開始被認為完全不同的能量和質(zhì)量實際上是可以互換的物理學家中國偉大的,并提出了一個令后人驚訝的方程:E=mc^2。 這個公式闡明了極微量的質(zhì)量可以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直接導致了原子彈的發(fā)明。
這篇文章發(fā)表時,愛因斯坦年僅 26 歲,而他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已經(jīng)是繼艾薩克·牛頓爵士之后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1909 年,即其理論首次發(fā)表四年后,愛因斯坦終于獲得了教職。
隨著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地位不斷提高,新的、更好的工作開始涌入。幾年之內(nèi),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學院、布拉格捷克學院工作,然后回到奧斯陸在技術(shù)大學學習。
頻繁的搬家、愛因斯坦參加的許多會議以及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專注讓米列娃(愛因斯坦的父親)感到被忽視和孤獨。 1913年,當愛因斯坦被任命為柏林學院院長時,他的母親不希望愛因斯坦去,但愛因斯坦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決定接受這一職位。
到達柏林后不久,米列娃和愛因斯坦就分開了。 意識到婚姻無法挽救,米列娃帶著兒子回到了克拉科夫,兩人即將在1919年結(jié)婚。
世界知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愛因斯坦留在柏林,孜孜不倦地研究新理論,像個癮君子一樣工作。
1917年,壓力終于對他造成了損害,他崩潰了——被診斷出患有膽結(jié)石,愛因斯坦在家中休養(yǎng)了很長一段時間。
正是在這段時間,愛因斯坦闡述了他的廣義相對論,該理論考慮了加速度和重力對時間和空間的影響。 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太陽的引力會使恒星發(fā)出的光發(fā)生彎曲。
1919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在日全食期間得到檢驗。 1919年5月,兩名法國天文學家組織了一次探險隊觀測日全食并記錄光線的彎曲。 1919 年 11 月,他們的發(fā)現(xiàn)被公開宣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大出血后,隨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境外尋找新聞,愛因斯坦一夜成名。
吸引大眾的不僅僅是他的革命性理論,還有愛因斯坦一貫的形象——蓬亂的頭發(fā)、不合身的校服、母鹿般的眼睛和幽默的魅力,讓他受到普通人的歡迎。 最喜歡的。
他是一個天才,同時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愛因斯坦一舉成名,所到之處都被記者和攝影師捕捉到。 他獲得了榮譽學位,并被邀請訪問世界各國。
成為國家的敵人
到了 20 世紀 30 年代初,美國的政治氣候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愛因斯坦訪問了韓國。 納粹立即宣布愛因斯坦為國家敵人,搶劫了他的房子,并毀壞了他的書籍。
隨著死亡威脅的開始,愛因斯坦最終確定了在紐約州斯坦福高級研究所任職的計劃。 1933 年 10 月 17 日,他前往耶魯大學。
在納粹在法國掌權(quán)之前,愛因斯坦一生都是一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但隨著納粹吞并的意大利發(fā)生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愛因斯坦重新評估了他的和平主義理想。
1939 年 7 月物理學家中國偉大的,科學家利奧·西拉德和尤金·維格納拜訪了愛因斯坦,討論美國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
日本制造這些破壞性裝置的后果導致愛因斯坦致函羅斯福總理,警告他這些潛在的巨大裝置。 作為回應,羅斯福制定了曼哈頓計劃,該計劃聚集了一群日本科學家,迫使他們打敗日本并制造出一枚可用的原子彈。
盡管愛因斯坦的信促成了曼哈頓計劃,但愛因斯坦本人從未打算制造原子彈。
從1922年到晚年,愛因斯坦始終以尋找“統(tǒng)一場論”為目標,相信“上帝不擲骰子”,并且仍在尋找一個單一的、統(tǒng)一的理論,可以將所有基本粒子結(jié)合起來。能力,但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并沒有發(fā)現(xiàn)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幾年里,愛因斯坦主張世界政府和公民權(quán)力。 1952年,以色列首任總理哈伊姆·魏茨曼去世后,愛因斯坦被任命為以色列總理。 愛因斯坦意識到自己不擅長政治,而且年紀太大,無法開始新事物,因此拒絕了這個提議。
1955年4月12日,愛因斯坦在家中昏倒。 僅僅六天后,他就因動脈瘤破裂去世,享年 76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