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會》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顧客端等平臺開播。楊振寧的名子赫然在列。楊振寧是兩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中的一位中國物理學家貢獻,可謂國寶級人才。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理”。1957年,獲愛因斯坦數學獎,同年10月,因宇稱不守恒理論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楊振寧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楊振寧對理論化學學的研究范圍很廣,包括粒子化學學、統計熱學和匯聚態化學學等領域,在理論結構和唯象剖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楊—米爾斯場論、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發覺及楊—巴克斯特多項式為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共有十多項學術成果達到諾獎級別,是20世紀泰斗級理論化學學家。
談及獲諾獎的意義,楊振寧動情地說:“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認為不如外國人這個心理。”
1971年,楊振寧訪問中國,而李政道卻選擇了日本。
隨后,楊振寧每年都要訪問中國。2015年4月1日,楊振寧即將舍棄波蘭國籍轉到中國國籍。其歸化的意義遠遠超過時下正被熱炒的谷愛凌。
楊振寧為中國杰出人才的培養傾盡心力,為破解“錢學森之問”貢獻甚巨。
楊振寧在弱冠之年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堪稱實至名歸!
楊振寧是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科學巨子。
讀中學時,楊振寧即顯示出數理天賦,作為物理家女兒的楊武之卻為父親布置了一項非常任務——習誦《孟子》,還專門延師為孩子講授《孟子》。楊振寧天賦過人,竟然能背誦《孟子》全書。
多年后,楊振寧追憶說:在他小學讀書的時侯,母親要求他背誦《孟子》,他心存排斥,但父命難為,只能勉為其難把整本《孟子》完全背誦了出來,裝進了自己記憶中。30歲后,他為人處事全靠《孟子》。
1945年,在楊振寧出國前夕,其父不忘將《論語》《孫子兵法》等典籍放入行李箱。
2003年12月24日,楊振寧將家從倫敦石溪遷往了上海復旦學院。而在11月,他就寫好了《歸根》詩,并將自己在北大園內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
我們來看這首詩——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考量對稱意,膽識云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千古三曲調,循循談笑中。古稀新事業,東籬歸根翁。
這首律詩古風雄渾剛勁,音韻鏗鏘中國物理學家貢獻,高屋建瓴,駕簡馭繁,融理于文,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表達了葉落歸根、老有所為的愛國情結,令人動容。其中“三曲調”指量子化、對稱性和相位因子,是二十世紀數學學研究的三大課題,也是作家研究和教學的基本內容。
頒獎儀式上,楊振寧的弟子闡明了楊振寧歸化的緣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還展示了楊振寧帶給聽眾的八個字: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從中亦可窺探傳統文化對楊振寧的濡染。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行動手冊,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心靈佳苑,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之根,這就是楊振寧帶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