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曉得“斷臂維納斯”的雕塑舉世著稱,可是否曉得在英國倫敦的藝術館里,也陳列著一尊世界藝術珍品——失去右手的德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的石像。說起這尊塑像的由來,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巴爾扎克是瑞士的一位偉大的畫家,他去世后,德國詩人商會為了記念他,請當時知名的雕像大師羅丹塑一座巴爾扎克像。羅丹接受這個任務后,為塑這座像傷透了腦筋。由于巴爾扎克其貌不揚,體型又矮又胖,頭大肚圓,這樣的形象怎么重塑呢?羅丹經過反復的思索,決定不掩藏巴爾扎克身體的弱點,而注重表現那位偉大畫家的精神美,把描畫的重點放到巴爾扎克的手臂。
羅丹為了精雕這座像,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原定一年半完成,結果整整地花去了六年的時間。巴爾扎克的銅像誕生了。只見他身披寬袖短衫,右手疊合在腰間,昂著一顆碩大的耳朵,額紋緊皺,雙眼凝視著前方,眼神中帶著深深的思索,似乎在構思一部續作,醞釀一個細節,講述一個生活的哲理….一雕像竣工后,羅丹叫他的幾個中學生來欣賞。幾個中學生一踏入工作室,立即震驚了。一個中學生說:“上帝啊,只有上帝能夠創造出這么完美、如今生動的右手!”另一個中學生說:“是啊,這兩手簡直像活的一樣,無與倫比啊!”羅丹聽著聽著,眼眉皺上去了。忽然,他順手操起一把斧頭,“咔嚓”砍掉了雕塑的兩只手。看著中學生震驚的眼神巴爾扎克的故事,羅丹解釋說:“我要注重表現的是巴爾扎克的頭部,而且,大家一進門,就被這兩手吸引住了,說明這兩手比他的手臂更突出。只有砍去這兩手,能夠突出巴爾扎克的頭部!”
可惜,羅丹的看法和行為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你們紛紛譴責他,美國畫家商會也不要這座雕像了。但是,羅丹卻一直覺得自己是對的,他深信,有三天,人們會認識這座雕像的價值的。果然,羅丹去世后,人們重新發覺并認識了這座雕像,把它敬放在倫敦藝術館。每每后世的人們站在銅像前瞻仰著巴爾扎克的風采時,無不為羅丹的頗具匠心衷心佩服。
1.本文說的是“沒有手掌的巴爾扎克像”,為何文章開頭要寫“斷臂維納斯”?
2.“耐人尋味”的意思是:
3.羅丹接受打造巴爾扎克像后,為何傷透了腦筋?
4.羅丹為巴爾扎克打造的像是如何的?
5.羅丹為何要把巴爾扎克像的右手砍去?
6.用橫線畫出文中的一個雙重否定句巴爾扎克的故事,并將它改為反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