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家賈科莫·梅耶貝爾( ,1791-1864)曾經(jīng)講述過路德維希·貝多芬( ,1770-1827,德國作曲家)第一次作為作曲家取得成功的故事。 貝多芬16歲時,有一天,波恩的幾位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聚會。 出席的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和重要人物,如安東·里斯、隆伯格兄弟和瓦爾德斯坦伯爵。 以及幾位管弦樂隊成員等。
演奏了幾首曲子后,瓦爾德斯坦伯爵宣布他獲得了三重奏的手稿,并且很想聽,但他想在宣布作者是誰之前先演奏一下這首曲子。 伯爵隨后要求隆伯格兄弟和年輕的貝多芬演奏一首名為“偉大的奇跡”的音樂。 三人開始演奏,在場的人發(fā)現(xiàn)這首曲子形式新穎,充滿活力和生命力。
這個三人組的表演獲得了很多好評,每個人都在談論它的作者。 有人說這首曲子情感太強烈,不是海頓(奧地利作曲家)寫的; 有人說這首曲子的風格太壓抑,而且不是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寫的。 里斯宣稱這是一個非常精通三重奏的人寫的。
最后瓦爾德斯坦伯爵宣布該三重奏是由年輕的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 在場的音樂家們驚訝不已,隨后熱烈祝賀。 當晚,貝多芬回到了自己簡陋的家,感到非常高興,自己作為作曲家的第一部作品獲得了成功,這也為貝多芬一生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
貝多芬的健忘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潛心研究是最重要、最必要的。 對于一個作曲家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擺脫其他事情,專注于創(chuàng)作。 貝多芬如此專注于他的音樂,以至于他經(jīng)常忘記其他事情。 這里有兩個例子。
據(jù)說,貝多芬在專心創(chuàng)作《田園交響曲》時,有一天到一家餐館吃飯。 他點了菜,等了好久都沒有看到,他開始思考自己正在創(chuàng)作的歌曲。 當服務員送來食物時,貝多芬說:“謝謝,我已經(jīng)吃過了。” 他打發(fā)走了服務員,留下了餐費,就離開了。
還有一次,一位朋友送給貝多芬一匹馬。 貝多芬做了當時任何人都會做的事,騎上馬,繞城漫步。 騎了幾次后,他漸漸忘記了馬,又開始步行或乘馬車出行。 但他的仆人并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 他照顧好這匹馬,當他發(fā)現(xiàn)貝多芬不再質(zhì)問他時,他就把這匹馬據(jù)為己有。 仆人把馬關在別人的馬廄里,并秘密地付賬,以免主人知道這匹馬的存在。 只要有可能,他就經(jīng)常把馬出租出去,用所得的收入支付他的開支,其余的則裝進自己的口袋。
貝多芬和歌德
1812 年夏天,貝多芬在捷克療養(yǎng)勝地特普利茨遇見了歌德(德國詩人,1749-1832 年)。 歌德對貝多芬印象很好。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藝術家比他更專注、更堅持、更真誠。我堅信他應該屬于這個世界。” 然而,貝多芬對歌德的印象并不好。 歌德是貝多芬從小就崇拜的詩人,是一位像雄鷹對抗風暴的詩人。 現(xiàn)在他表現(xiàn)為一個非常拘謹、看重官銜的樞密大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行事謹慎的上層人物。 。 聽完貝多芬風雨無阻的即興演奏,他只是客氣地說:“表演太精彩了。” 但貝多芬期望歌德說的不是客套話,而是中肯的、真實的感受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 一些藝術見解。 然而,他的期望落空了。
貝多芬對此非常憤怒。 他對歌德說:“當你的詩深入我的腦海時,我就有了飛向與你一樣的高度的志向。” “如果你不‘承認’我,如果你不把我視為與你平等的人,誰會承認?我還要接受什么惡棍?”
此后不久,貝多芬對歌德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感到了更大的失望、痛苦和憤慨。 一天,貝多芬牽著歌德的手,漫步在特普利茨的郊區(qū)。 當遇到一些王室貴族朝他走來時,歌德立即恭敬地對待他們,一一行禮。 這讓貝多芬非常不滿。 他向歌德抱怨:“你不應該這樣做,這沒有任何好處。你應該坦白地讓他們知道我們心里的一切……我和他們完全不同。我曾經(jīng)對一位公爵說過:一枚勛章可以給任何人,但它根本不會使那個人變得更加高貴;它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不同職位的官員,但它永遠不會使他成為歌德或貝多芬!”
這時,王室和貴族已經(jīng)靠近了,貝多芬對歌德說:“不要把手抽回來!該讓路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但歌德卻抽出了貝多芬握著的手,迅速摘下帽子,退后一步。 走到一邊去。 貝多芬大搖大擺地穿過那些權貴的行列。 他們禮貌地給貝多芬讓路,并友好地向他行禮,貝多芬只是用手指碰了一下帽檐作為回應。
穿過他們的隊伍后,貝多芬停下來等待仍在鞠躬的歌德。 后來貝多芬對歌德說:“我等你是因為我尊重你、欽佩你,但你實在太夸獎他們了。”
有一天,兩人又一起散步,每走一步貝多芬的故事,都有人向他們行禮。 歌德對此感到厭煩,貝多芬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對皇室不也是這樣嗎?請大人別費心了!也許他們是在向我行禮呢!”
“世界上只有一個貝多芬”
1807年,貝多芬住在奧地利維也納利奇諾夫斯基公爵的家中。 有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群客人。 他們都是拿破侖派去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 公爵想邀請客人聽音樂,于是派人去邀請貝多芬,但沒有向貝多芬說明情況。 貝多芬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帶著剛剛寫下的《熱情奏鳴曲》興奮地走了過來。 當他走進客廳時,他看到了一群占領軍。 貝多芬立即拒絕了公爵的請求。 為了取悅這些侵略者,公爵強迫貝多芬演奏。 貝多芬對公爵的無恥叛國行為極為憤怒。 他不顧夜雨,拿起音樂憤怒地離開,并砸碎了公爵之前送給他的一尊半身像。 第二天,公爵收到了貝多芬的這樣一封信:“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出生;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全是因為我自己。公爵現(xiàn)在擁有的更多,以后還會有更多,而我貝多芬永遠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鋼琴曲
《為了愛麗絲》的故事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始終貫穿著一個主題:光與力量。 他的9首交響曲、16首弦樂四重奏、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xié)奏曲、1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都以昂揚的樂觀態(tài)度歌頌了生命的高貴和力量。 但他的一些短篇作品,如《土撥鼠》、《小步舞曲》、《F大調(diào)浪漫曲》等,卻以另一種方式告訴人們,世界上最美的東西就是生命,我們要熱愛生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在這些作品中,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有這樣一個關于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的小故事。
1810年4月的一天,臨近黃昏,貝多芬獨自一人待在自己的房間里,消磨了夜晚的孤獨。 他正在等待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學生來上鋼琴課。 窗外正下著毛毛細雨。 在這樣的天氣里,愛麗絲可能不會來。 此時貝多芬已年近40歲,仍孑然一身。 眼前花落春去的景象,讓他感到一種悲傷的孤獨。 他坐在鋼琴前,撫摸著黑白琴鍵。 四周一片寂靜,只有窗前屋檐上不斷滴下的雨水,發(fā)出一連串零散的聲音。 聲音單調(diào),卻透著一種韻味。 他的手指情不自禁地隨著雨滴的節(jié)奏沿著鍵盤滑動,彈奏出幾個音符,并隨著雨滴的淅淅瀝瀝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 漸漸地,形成了聲音模式。 它變得越來越清晰,從幾個音符成長為一段旋律。 它很自然,就像水上的風一樣,緊緊地包圍著音樂家,無法逃脫。 一種感覺突然襲來,奪走了你的靈魂。 這就是靈感女神的到來。 貝多芬捕捉到靈感的瞬間并在鋼琴上不斷重復,新的音樂創(chuàng)意不斷涌出和補充。 貝多芬知道,一首美妙的鋼琴曲即將誕生。 他抓起筆,飛快地錄下音樂,生怕它跑掉了。 樂譜剛剛背完,門就開了。 那是天真溫柔的女孩愛麗絲,頭發(fā)上掛著雨滴,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燭光下的她美麗動人。 貝多芬感動不已,立即拿起筆在樂譜上寫下。 上面寫著“獻給愛麗絲”。 就這樣,一首代代相傳的名曲誕生了。
不過,以上故事純屬虛構。 貝多芬完成這首曲子后,確實把它題給了一個女人,但她的名字不是愛麗絲,而是特蕾莎·馬爾法蒂。 特蕾莎從1808年到1810年跟隨貝多芬學習鋼琴,貝多芬對她印象很好。 1810年,貝多芬專門為她創(chuàng)作了一首鋼琴曲,并在樂譜上寫下了《獻給特蕾莎》。 從此以后,這個分數(shù)就一直屬于特蕾莎了。 因此,1827年貝多芬去世后,這首音樂就沒有被收錄在他的作品目錄中。 1860年代,特蕾莎也去世了。 德國音樂家諾埃爾為了寫貝多芬的傳記,在特蕾莎的隨身物品中發(fā)現(xiàn)了這部樂曲的手稿。 1867年,諾埃爾在斯圖加特出版了這首鋼琴曲。 由于貝多芬的親筆簽名模糊,諾埃爾自作主張,將曲名誤寫為“獻給愛麗絲”。 從此,人們忘記了原來的名字“致特蕾莎”,而稱其為“致愛麗絲”。 這首歌一經(jīng)出版,立即傳遍歐洲。 現(xiàn)在它已成為世界各地家喻戶曉的名字。 愛麗絲這個名字也走遍了世界,甚至成為了一個純潔美麗的名字。 關于《女學生愛麗絲》和這首鋼琴曲的故事也傳遍了全世界。 這個小故事雖然是編出來的,但由于合情合理,虛構的“愛麗絲”通過感人的音樂深入人心。 善良的人寧愿相信它存在,也不愿知道它不存在。 這是因為他們對美的熱愛。 憧憬和白日夢。 這首鋼琴曲流露出純潔美好的情感,純凈的意境充滿生機,給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帶來一種凈化。 人們愿意在這種情感中編織、重述美麗的故事。
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很多這樣的音樂小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致愛麗絲》。 《致愛麗絲》共有五部分。 主要部分出現(xiàn)了3次。 主要部分之間有兩個插曲。 兩段間奏創(chuàng)造了與主體部分不同的音樂形象。 音樂的主體部分簡潔流暢,裝飾半音與分解和弦的交替使用,猶如一見鐘情的對話,親切而有趣。 主要部分和插入部分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 第一段插曲從小調(diào)跳到大調(diào),音樂從溫暖柔和變?yōu)闊崃覛g快、充滿活力。 當音樂巧妙地切換回主樂部分后,第二部分重新出現(xiàn)后又出現(xiàn)了。 這次角色的情緒變得平靜,仿佛是經(jīng)歷過人生之后的反思。 緊接著,一連串流動的琶音自然過渡到主旋律,音樂又回到了純凈而溫暖的氛圍。 整首歌在充滿青春活力的情緒中結束。
貝多芬創(chuàng)作《獻給愛麗絲》時已經(jīng)40歲了,他被生活中的痛苦經(jīng)歷所折磨。 然而,人們在這首鋼琴曲中找不到任何痛苦的痕跡。 他們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對生命的禮贊,對生活的禮贊,對愛的禮贊。 貝多芬從來沒有用他的藝術來表達悲傷和哀嘆。 “在痛苦中尋求快樂”是貝多芬的人生信條,也是貫穿他全部音樂作品的人文精神。 當他寫這首鋼琴曲時,他的耳朵幾乎聽不到聲音。 這些純凈優(yōu)美的旋律完全是從他高貴的內(nèi)心世界流淌出來的。 這首音樂就像一股清泉,流進了所有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人們的心中。
貝多芬憤怒撕下交響曲封面
貝多芬雖然只活了56歲,但卻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經(jīng)典音樂作品。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九部交響曲中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1802年,貝多芬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交響曲。 起初,這部交響曲是獻給拿破侖的。 當時,貝多芬非常關心法國大革命。 他深深認同革命所倡導的思想——自由、平等、博愛。 那時拿破侖上臺,成為法國新的領導人。 貝多芬對拿破侖的卓越功績十分敬佩,認為他是他賴以實現(xiàn)偉大共和理想的英雄化身,決定為他譜寫一部交響曲。 這部交響曲于1804年春天徹底完成,貝多芬在樂譜封面上方寫下了“獻給拿破侖·波拿巴”,在下方寫下了“路德維希·貝多芬”,并準備通過法國大使將其交給拿破侖。奧地利。 此時,拿破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許多被革命廢除的封建貴族的權力一一恢復,并與反動教會締結了協(xié)議。 這個當初喊著捍衛(wèi)革命和自由的拿破侖,現(xiàn)在卻在摧毀革命和自由。 貝多芬勃然大怒,痛罵道:“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現(xiàn)在他要踐踏所有人的權利,只顧自己的野心,他要成為一個暴君!” 說完這句話,他就怒氣沖沖的走了出去。 桌邊,他撿起交響樂樂譜,將封面撕成碎片,扔到地上,用力踩踏,并將交響曲的標題改為《英雄》。 從此,拿破侖的名字就永遠從樂譜上消失了。
1805年,《英雄交響曲》在貝多芬的私人指揮下在維也納首演。 這首曲子分為四個樂章,長達50多分鐘,比當時平均交響曲長一倍多。 整首作品充滿了威嚴和溫柔。 它是貝多芬眾多作品中第一首包含豐富精神內(nèi)容的音樂作品。 他本人也認為這首曲子比他后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還要好。
《英雄交響曲》全面而廣泛地體現(xiàn)了貝多芬的英雄理念。 這是一部充滿革命精神、講述英雄的一生和奮斗的史詩。 英雄形象是通過發(fā)展、通過對立因素的沖突、通過斗爭來展現(xiàn)的。 此外,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與人民形象緊密相連的。 第一樂章描寫了主人公為人類美好未來和幸福生活而進行的激烈斗爭; 第二樂章描寫主人公的去世,充滿深沉的悲痛; 第三、第四樂章描寫了英雄的重生和凱旋,充滿了革命活力。
1815年,拿破侖最終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慘敗,淪為階下囚,并于1821年病逝于圣赫勒拿島。貝多芬聞訊后說道:“我在17年前為拿破侖寫了葬禮進行曲” !” 他指的是《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舒伯特與貝多芬的關系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出生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qū)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公民家庭。 童年時期,他從家庭的音樂生活中學習了演奏風琴、鋼琴和小提琴,并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藝術。 11歲時,他在學校讀書時參加了學生樂隊,有時還擔任指揮。 他熟悉了許多維也納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 與此同時,他從13歲就開始了激烈的創(chuàng)作活動。1813年,16歲的舒伯特離開家人獨立生活后,開始在維也納四處遷徙。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出生前五年,定居維也納。 兩人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了三十年,卻只見過一次面。
事實上,舒伯特和貝多芬有很多見面的機會。 雖然大名鼎鼎的貝多芬并不認識當時默默無聞的舒伯特,但舒伯特已經(jīng)對貝多芬的盛名贊嘆不已。 但性格孤僻的舒伯特并不想冒昧地要求接受采訪。 后來,一位出版商說服舒伯特去拜訪貝多芬,并將他的作品提交給大師介紹和推薦。 舒伯特也想在創(chuàng)作中得到名師的指導,于是他同意了出版社的要求。
1822年,也就是舒伯特的代表作《未完成的交響曲》問世的那一年,他帶著新出版的改編自法國歌謠的四手聯(lián)彈鋼琴變奏曲來拜訪貝多芬。 樂譜的封面上刻有題詞“致貝多芬,你的崇拜者舒伯特”。 不幸的是,貝多芬恰好外出了。 舒伯特無奈,只能將帶來的作品擺上桌子,黯然離開。
后來貝多芬回來了,一回到家就臥床不起。 有一天,貝多芬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他從桌上拿起一張樂譜,仔細地讀了起來。 讀了幾頁后,他不禁感嘆道:“這部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這個舒伯特是誰?” 原來他當時正在看舒伯特留下的作品。 貝多芬的話傳到了舒伯特的耳朵里,舒伯特立即趕往貝多芬的住處。 此時貝多芬的病情相當嚴重。 當別人告訴他舒伯特要來時,他不情愿地振作起來,并長時間握住舒伯特的手。 他心生怨恨,想見舒伯特卻為時已晚,但他不能。 說一句話。 舒伯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后,舒伯特深感悲痛。 葬禮當天貝多芬的故事,舒伯特親自在葬禮上傳遞火炬。 回來的路上,他和朋友走進了一家酒店。 舒伯特端起滿滿一杯酒,高高舉過頭頂,大聲說道:“為這里的死者干杯!” 然后一口氣喝了下去。 沒想到,餐桌上的死者竟然是自己! 第二年,舒伯特參加了紀念貝多芬逝世一周年的音樂會后,就告別了這個世界,追隨了貝多芬。
舒伯特去世前,向他的兄弟和朋友許下心愿:“請把我埋在貝多芬的旁邊!”
如今,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銅像仍然并排矗立在維也納廣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