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比例過高,應該減輕負擔。 甚至還有極端的聲音鼓吹“英語沒用”。 真的是這樣嗎?
“學習自然科學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原理高考取消英語,學習外語可以幫助人們學會看世界。” 中國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但在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卻是一個“后來者”。 向外界學習先進知識和經驗的意義不可低估。
盡管近年來中國各方面發展迅速,但在很多領域仍處于追趕狀態。 有些領域的專業資料多是外文,缺乏基本的外語能力就等于放棄學習。
印度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領域的成功,部分與英語為第二語言有關。
更重要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有更多的機會與外國人交流。 無論是國家戰略還是個人發展,都離不開必要的外語知識基礎。
也許有人會說“中小學教的英語有限,學不到多少東西”。
然而,中小學是語言學習最容易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一旦錯過了,以后再去彌補,那就事倍功半了。 你在中小學所學的英語也是英語的基礎。 如果基礎不打牢,以后會吃更多的苦。 “減負”本身并沒有錯,但前提是宏觀、整體減負。
英語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世界語言”。 掌握這樣一門語言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嚴格必需品”。 與一些國家相比,英語既不是中國的第一語言,也與漢語沒有密切的“血緣關系”。 如果從前面“減去”,后面“加回來”恐怕要花費雙倍的人力、物力、財力。
也許有人會說,以后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會用英語了。 但世界正變得越來越開放,接觸外界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即使是普通人也應該有一雙看世界的眼睛。 語言是通向世界的墊腳石,而英語無疑是最有力的墊腳石。
如果英語真的被廢除,可想而知,學校教授的英語越少,學生和家長就越需要到校外尋求“補充”,愿意付出的代價就越高。 對于中國社會和未來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更是災難(越有錢的人越有可能在校外吃補品,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無法學習)。
我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老畢業生”。 我從小學四年級到大學四年級都學習法語。 通過法語高考取消英語,我了解了世界的另一面。 就我個人的經歷而言,我實在不希望看到中國的中小學生因為不恰當的“減法”而閉著眼睛看世界。
文/陶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