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前新東方教師培訓師、多位明星創業者的英語老師楊翠賢。 據說,她還輔導了家里初中學歷的保姆成為了雅思英語老師。 這本書或許會顛覆你的英語學習觀念,糾正你的錯誤思維。 書中語言淺顯,觀點清晰,有說服力。
本書開頭列出了兩張表。 一是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時長:中國學生在本科學習結束時總共花費了14-16年、2040個課時(不含課外學習時間)學習英語。 這幾乎是世界上最長的英語學習周期; 另一個是雅思平均分全球排名——過去20年,中國學生的聽、說、讀、寫均排名世界第一。 貧窮的。 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英語學習效率很低,我們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問題。
1. 詞匯
這本書首先提出一個觀點:你無法記住“單個”單詞。
很多機構提倡背單詞,因為很多利潤來自詞匯書、詞匯課和詞匯應用。 一些高分學者也提到了背單詞,但這并不意味著背單詞是一種非常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果不背單詞、單詞,而是在閱讀中掌握單詞,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間。
記不住單詞的主要原因如下:
(1)單詞脫離句子,失去“圖形感”,記憶速度慢
以學習漢語為例——如果我們在漢語學習中背“詞匯”:
彪
兇猛的
吳
包
這樣既枯燥又難記,大腦也缺乏“性感圖片”。 例如,當看到“無”字時,大腦一片空白。
而如果我們把每個漢字都放在一個“字串”中,就會有很強的“圖形感”,比如:
堅強的妻子
伍子怒吼
失敗者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記住得又快又牢。
用漢語類比英語,我們肯定知道have這個詞,但是僅僅記住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不會單獨出現。 我們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字符串”中并背誦它:
吃午飯 吃午飯
洗澡
有個會議
感冒了
只有將單詞放入“單詞串”中,它們才有意義,大腦中才能出現相應的畫面。
(2)斷章取義地記單詞,忘得很快
很多學生會買一本詞匯書來背:
放棄
富有的
虐待; 詛咒
……
一一背下來,那天你可能就背了幾十個、幾百個單詞。 但幾周后,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大部分內容。 而且讀書時遇到的時候也不能快速反應。
人腦對圖像非常友好。 例如,你可能會忘記十年未見的同學的名字,但你可以記住他們的面孔。 因此,結合上下文記憶單詞會更有效。
(3)著迷于詞根詞綴來記住單詞。
書中首先講了一個記憶詞根詞綴單詞的例子:
在古希臘神話中,掌管大地的女神稱為“蓋亞”(Gaia),通常譯為“大地女神”。
蓋亞是世界之初,眾神都是她的后裔。 她在隨后的三代神之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角色就像宮廷劇中的老皇后一樣。
在希臘語中,蓋亞(Gaia)的名字蓋亞(Gaia)或蓋亞(Gaea)的意思是“地球”。 英語中意為大地、大地的詞根ge-/geo-即由此而來,很多與大地、地球相關的詞語均由此衍生而來。
根ge-/geo-earth,地球
地理;地理;地形
地質學; 地質學
(個人名),意為農民、田間工人
很多學生強烈推薦用詞根詞綴背單詞,并認為這個方法很棒。 詞根詞綴確實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英語學習者需要理解的東西。 但如果只注重記憶詞根詞綴單詞而忽視閱讀,就會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事實上,漢語也經歷了“詞根詞綴”的漫長演變,以“木”為例:
正如英文詞根一樣,漢字的部首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以“木”為“詞根”衍生出許多其他詞語,例如:
休:人們靠在樹上是因為他們累了,需要休息。
最后:在“wood”上添加一條水平線,以指示樹的末端在哪里。 原義是樹的頂端、尖端,后來泛指末端、末端。
原文:“木”下加一條橫線,表示樹的根部。 后泛指事物的本源,與“莫”相對。 本末倒置,就是本末倒置。
采摘:上半部分代表一只手,手在樹上,有采摘的意思。
但沒有一個語文老師這樣講漢字,也沒有一個語文老師要求你一下子記住“木”、“秀”、“末”、“本”、“才”。 即使用這種方法背下來,也無法理解漢字的用法,因為斷章取義,得不償失。
(四)“一字多義”
英語單詞的特點之一是“一詞多義”非常普遍。 因此,很多學生在背一個單詞的時候,幾乎會記住它的所有含義(我也這樣做過),但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方式。 方法。
書中比喻了漢語學習中的一個場景
漢字“壞”有四層含義:
一些固體材料在其組織被破壞或水分增加后會變軟。 例如:牛肉煮得太熟了。
破碎的; 爛。 例:蘋果爛了。
破爛。 例:衣服已經破爛了。
使困惑。 示例:這真是一團糟。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當學生回憶起“爛”字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嚴重干擾。 他們不知道是蘋果爛了發臭,衣服破爛了,還是思想混亂了。 他們的聽覺和言語感覺會完全混亂。
(5) 背字典
另一個誤區是背字典。 很多教育機構的老師都會吹噓自己在大學里背了多少次詞典來給自己鍍金。 其實,這并不能證明背詞典是一種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也不能證明老師的英語水平有多高。
字典是一本參考書,用于查找。 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打開字典查一下。 詞典不是課本、教材、閱讀材料,不能用來記憶。
那么如何掌握單詞呢? 書中提到了正確的做法:讀文章、句子,分解“詞串”,理解“詞串”、句子、文章中的詞義。
“詞串”也稱為“詞塊”,指一眼就能產生圖形感的最小詞組,如:
愛無條件的愛-場景圖:媽媽抱著嬰兒
臉上抹點 臉上抹點保濕霜——場景圖:臉上抹點保濕霜
不要對食物挑剔! 不要對食物挑剔! ——場景圖:孩子挑食,一家人拍桌子
許多學生將“一串單詞”誤認為是“短語”,并認為它是類似“too...to...”“not only...but is...”的組合。 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 “太……太……”稱為“固定搭配”。 需要按照這個結構填寫內容,不能直接使用。
“字符串”可以是有意義的組合,例如“愛無條件的愛”,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例如“不要挑食!不允許挑食!”
如果你只記住單詞而不記住“單詞串”,那么使用時就必須將單詞重新組合在一起,這會花費很多時間,而且你可能會忘記另一個。
我們在公眾號文章中也談到過這一點。
2. 語法
書中列出了學習語法的幾個誤區:
(1)多做語法選擇題,比如:
筆者認為,做大量語法題是中國學生語法較差的根本原因。 原因有以下三個:
當你反復比較“in”、“at”、“on”和“from”時,你的大腦接收到4條信息,其中只有1條是正確的,另外3條是錯誤的。 大腦將錯誤的信息存儲為正確的信息。
做語法題一點也不好玩。 你不能做任何無聊的事情。
花時間挖掘細節浪費了學生寶貴的閱讀時間。 學習語法的正確方法是多聽、多讀,用正確的語法反復刺激大腦皮層。 這樣你就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錯誤的選項會讓你感覺很陌生。
(2)抓小而放大,盯著一棵樹而放棄森林。
在傳統的英語學習中,許多人都在努力應對微妙的發音以及動詞、名詞和介詞的使用。 例如:
為什么不在類開始處添加 s 呢?
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
其成分是什么?其含義是什么? 我可以使用嗎?
我想問一下這句話為什么用of而不是for?
這種問題恰恰暴露了英語學習中的“片面”思維。
語言不同于數學物理。 數學物理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學科,其規律是普遍適用的; 語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主觀產物。 它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包含著各種情感。 不可能將法律適用于所有人。 因此,學習語言時,我們要學會欣賞和感受句子,當我們受到情感的感動時,語法自然就會融入我們的血液中。
(3)先語法后閱讀
作者舉了自己女兒和妹妹的例子:
筆者的女兒正在國外讀高中,班上有來自12個國家的學生。 當她第一次去那里時,她是唯一一個學習語法的人。 她的加拿大老師對她為什么要學習狀語從句和定語從句感到非常驚訝。 后來,她扔掉了語法書,開始按照老師的指導閱讀雜志和小說,這才開始真正學習語法。
作者的姐姐擁有漢語語言學博士學位。 到了博士階段,她才深入研究漢語的主謂賓謂等語法現象。
所以,學習語法的正確方法是:閱讀能聽懂,就不用理會語法;讀懂了,就不用理會。 當你聽不懂時,問老師:“這是什么語法現象?”
有同學問:
語法將在考試中進行測試。 如果我不學語法怎么解決問題呢?
其實,考的不是語法,而是正確的表達。 只要你在閱讀中堅持輸入正確的語料,你自然會在測試中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需要像做數學、物理題那樣套用公式。
(4) 不看文章就學語法
沒有語言環境的語法就像魚沒有水一樣效率的意思英語解釋,它一定會死。
請看美國孩子五六歲時讀的繪本故事里的句子:
蝙蝠整天都在睡覺。 我希望我是一只蝙蝠。
蝙蝠整天都在睡覺。 我希望我是一只蝙蝠。
如果你把這本圖畫書講給小學生聽,他們很容易就能聽懂“虛擬語氣”。 我希望我是一只蝙蝠,我不能成為一只蝙蝠,所以用的是表明我在開玩笑,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蝙蝠吃蟲子。惡心! 我很高興我不是蝙蝠。
蝙蝠吃蟲子。 惡心! 我很高興我不是蝙蝠。
這句話用的是“我不是蝙蝠”。 因為我不是蝙蝠,所以我不需要虛擬。
通過這樣的前后比較,即使是五六歲的孩子也能聽懂虛擬語氣。 不過,讓我們回顧一下。 高中時的你,是否被“虛擬語氣”折磨過? 或者說,當時的具體用法我很不情愿地記住了,高考一兩年后,這個用法就“還”給了老師。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是如何學習漢語語法的。 你上過漢語語法課,買過漢語語法書,或者做過很多漢語語法題嗎? 你的中文老師經常教你中文語法問題并做大量的語法分析嗎? 沒有什么。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會無意識地理解語法。
(5) 我清楚地理解了這個句子,但我仍然在語法上遇到困難。
這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學習誤區。
語法是手段,閱讀是目的。 如果句子能讀懂,就不要考慮語法,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語法就像一把刀,只是一種工具。 如果用手能切黃瓜,還需要刀嗎? 不要為了練劍而練劍。
導致閱讀理解困難的語法很少。 換句話說,只有當初學者第一次遇到特殊的語法現象時才需要解釋。
語法并不是必須用邏輯來解釋的東西。 大量閱讀后自然就能掌握。
我們在公眾號文章中也談到過這一點。
3. 閱讀
(一)關于選材
你應該選擇與自己生活高度相關的閱讀材料。 這些高度相關的事情每天都會重復幾十上百次,日復一日,所以每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都會想起剛剛學過的相關英語。 抬頭看是看不到的,低頭看是看不到的。 這句話已經重復了很多次,很難忘記。
(二)關于原書
很多人都嘗試過原著,但都失敗了,因為內容太多,無法堅持下去。
作者提出一個方法:如果身體虛弱,就只喝一葫蘆水。
這么厚的一本書,你可以挑出你最喜歡的、最感人的、最經典的內容,仔細閱讀,甚至背下來。
比如我在讀《哈利1》的時候,摘錄了這一段,反復讀了才明白:
死的。 懼怕他。 他回來了,好像他要對他們說,不過也罷了。
他背對著他的路,在他的身邊,在他的身邊,不在他的身邊,在他的心目中,有他的家。
“死”和“害怕他”兩個短句短小緊湊效率的意思英語解釋,傳達出緊張感,而“死”和“洪水”兩個詞運用得非常靈活恰當,深刻地刻畫了哈利波特叔叔的極度恐懼。 。 如果是我,我根本無法用如此平常的詞語來形容這生動的一幕。
后退、向上、在,這些動作流暢流暢,也反映出了內心的恐慌和迷茫。
而且,這兩段非常如詩如畫。 當我閱讀它們時,我可以在大腦中創建相應的場景。 然后我可以根據腦子里的場景用英語復述出來,然后和原文對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和方面。 仍需改進。
(3)少看八卦新聞,多看嚴肅新聞
四六級、考研、雅思、托福都有很多關于環保、科技、歷史、人文等話題的文章。 這是因為這些考試需要通過一些嚴肅的話題篩選出有學術興趣、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培養出高層次人才。 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根本不感興趣,那么出題者就會認為這個人不適合更高層次的學習,他就會被淘汰。
因此,我們讀書時,不能只注重吃喝玩樂、名人八卦,否則就不要參加學業考試。
無論我讀了多少有關娛樂和八卦的英語,我在考試時仍然顯得一頭霧水。
(4) 梯形圖讀取
筆者認為,閱讀應該從簡單的讀物開始,找到樂趣,逐漸閱讀更復雜的讀物。 這樣你就可以繼續享受閱讀的樂趣。
高中時,我買了《書蟲》系列雙語書籍,每天睡前讀20分鐘。 我是從初中開始看的,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已經可以看專科水平的書了。 后來上了大學,我讀了《21世紀英語》,BBC(大一),《泰晤士報》(大二),最后是《經濟學人》(大三及以后)。 這很“緊張”,但我很快就習慣了。 “刺心”是進步的前奏。
但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可以直接看《經濟學人》,因為我們有非常詳細的精讀課程,完全可以幫助你閱讀有難度的文章。 但讀書時不要貪得太多。 剛開始每天一節,以確保消化和吸收。 一開始是最難的,但是一兩周后,你的閱讀速度就會顯著提高。
選擇話題時,先從自己比較了解的領域開始,比如與中國、生活相關的話題,然后慢慢過渡到嚴肅的話題。 這是因為在閱讀自己熟悉的主題時,可以利用背景知識來幫助理解并減少問題數量。 由于語言困難而造成理解障礙。
比如,我大二寒假看《哈利》原著之前,就先看了電影,了解了主要故事情節和一些魔法咒語。 這減少了閱讀時的很多阻力,能夠更加專注于語言。
書中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解釋“背景知識對閱讀的幫助”,看下面這段話:
???????. 石化公司 ???????.
任期五年,??????。
??????, 《巴黎協定》
氣候變化。
里面的韓文是隨機抓取的。 我們只認識“石化公司”、“五年期限”和“巴黎協定”這些字符串,但如果你對氣候變化有所了解,你就可以大致猜到這段話。 的含義:
石化企業造成巨大污染。
他們有五年時間進行整改。
國際社會還制定了《巴黎協定》對其進行約束。
因此,廣泛閱讀,多讀外文期刊,即使考試中沒有遇到原題,對于理解文章也會有很大幫助。
以上就是本書的重點。 其他內容與大學英語學習沒有直接關系,無需理解。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