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首,討論爆炸。 不少網友紛紛打招呼:今年你“上岸”了嗎?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57萬人,比去年增加80萬人,增幅超過21%; 與5年前相比,即2017年,碩士申請人數增加了256萬人。
當天晚些時候,“這次考研難度如何?” 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調侃。
“考研熱潮”下,
考研真的變難了嗎?
隨著考研人數逐年增加,
高校是否更容易招到自己滿意的研究生?
近日,南通大學校長史衛東、合肥大學副校長陸平、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任夢山做客澎湃新聞在線視頻訪談節目——澎湃新聞客廳,開展“考研熱潮透視”主題討論。 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澎湃新聞:一方面,攻讀碩士學位的人數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合肥學院分數線,這幾年由于疫情的影響,研究生招生規模也有所擴大。 網絡上有一些聲音認為考研越來越難。 考研真的更難嗎?
史衛東:從近幾年考研招生比例來看,雖然研究生擴招導致研究生數量有所增加,但考研規模越來越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也越來越大。高校研究生擴招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追求更高學歷的熱情。 因此,雖然各高校都在擴招,但考研確實會變得越來越難。
任夢山:考研很難。 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參加考試的人多了。 “水漲船高。” 部分高校復試線有所提高,部分學校復試線逐年提高。 假設每年試題難度基本相同,大家的水平都在提高,考研就變得相對困難。
另一方面,考研難度也存在結構性問題。 從近年來的申請情況來看,那些聲譽好、辦學實力強、社會認可度高的院校很受歡迎。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大家感覺到考研難。
澎湃新聞: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加合肥學院分數線,大學是否更容易招到自己滿意的研究生?
施衛東: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加,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進入考研大軍。 從理論上講,這對高校選拔人才、招收滿意的研究生有好處。
然而,招生也是一個雙向選拔過程。 學校渴望招收優質學生,學生也希望能到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 如果一所大學沒有影響力,招生的學科沒有特色,就很難招到滿意的學生。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推進,考生將更加關注“雙一流”大學的學科。 一所學校只有真正提高辦學實力、擴大社會影響力,才能受到社會和考生的青睞,招生才會更容易。 讓學生滿意,形成良好的招生氛圍,形成良性循環。
任夢山:我覺得考研難度和學校能否招到自己滿意的學生,其實是不同層面的問題。 學校能否招到自己滿意的學生,取決于各個學校的招生形式和評價方式。 因此,不同學校之間的情況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當我們做導師、輔導學生時,如果遇到考研成績很高的學生,但來讀研后寫論文卻遇到困難,我們會思考原因,想象學校如何改進招生招收更多合格學生的方法和評價方法。 對自己滿意的學生。
事實上,中國傳媒大學在招生考試方面做了比較大的改革。 評價方式不再只是分數,而是引入了過程評價。 也就是說,初試成績一方面是考核,另一方面是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會看一個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是否一直表現優秀,比如看他在大學期間的成績單、社會參與、活動、科研能力等。 我們把這些過程評價納入到考生最終能否進入復試的評價體系中。
我們學校的老師感覺這兩年的生源比以前好了,招收的學生也確實相對比較滿意。 所以我覺得一個學校能否招到滿意的學生和學校的招生評價機制有關系。
路平:對于“雙一流”大學和學科來說,可能更容易招到滿意的學生; 對于普通大學來說,招收研究生可能會比較困難。
為什么? 因為很多學生的第一選擇是報考“雙一流”大學或者高水平大學,普通學校很難招到自己滿意的學生——一是考生來源,二是,還有更多的學生要轉學。
還有一個問題。 研究生考試只考少數課程,不考慮綜合評價問題。 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問題,就是有的學生成績很高,但是基礎卻不一定很強。 當他們讀研究生、做學生論文時,他們會有很大的壓力。
預祝各位考生順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