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QCC?
QCC的英文全稱是“ ”。 QCC品管圈由同一工作場所的人員組成(約6人)。 為了解決工作問題、提高工作績效,他們自動、自發地組成一個小組(圈子),然后分工合作,應用簡單的質量控制統計。 技術被用作分析和解決工作場所障礙以實現績效改進目標的工具。
通常的品管圈討論會大約每月召開兩次,每次會議持續約1至2小時,可以在工作時間或下班后舉行。 一般來說,每個改進課題從提出到問題得到解決并達到初始目標的時間不應超過6個月。 所取得的成果和改進過程通過質量控制技術來表達。 在公司品管圈新聞發布會上,選拔成績突出的品管圈參加比賽。
借助品管圈活動,除了提高工作質量、解決部門內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借助品管圈活動,可以向員工傳授質量控制技術,把改進工作變成工作游戲。 展示過程和結果后,讓他們驚訝并享受成果。 這樣可以進一步達到鼓舞士氣的目的。
因此,實施質量控制圈應達到以下效果:
1、振奮士氣,營造歡快、熱情的工作氛圍。
2、通過質量控制技術的應用和定期討論,可以激發員工的潛力,預防問題的發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強化團隊意識,增強目標意識,從而提高團隊的工作績效。
質量控制圈可以說是目標管理技術、人性管理技術、關鍵管理技術和問題分析技術的結合。 不僅可以幫助解決部門內部的障礙,還能達到激發士氣的效果。
如何推廣品管圈?
為推進QCC,相關人員首先應進行以下教育培訓:
1、統計質量控制七項技術;
2、對QCC的了解;
3、活動推廣方式;
4. 參賽者注意事項;
5、圈子負責人應具備的條件。
質量控制中心的類型
QCC品管圈可分為現場型、研究型、管理型、服務型、創新型五種類型。
QCC活動主要內容
1.圍成一個圓圈
1)按照同一部門、同一工作性質、同班次的原則,形成質量控制圈。
2) 選擇圓圈領導者。
3) 圈長主持圈會,并指定一名記錄員負責圈會會議的錄音。
4)民主確定圈名、圈徽。
5)圈長填寫《品管圈活動圈登記表》,建立品管圈,并向QCC推進委員會申請登記備案。
2.選擇活動主題并制定活動計劃
1)每次品管圈活動必須圍繞明確的活動主題,結合部門工作目標,每人從質量、成本、效率、交付、安全、服務、管理等方面提出2至3個問題。效率和成效的區別,并列出問題點。
2)活動主題通過民主投票產生。 主題選擇以品管圈活動3個月左右能解決為原則。
3)提出入選理由,討論并最終確定。
4)制定活動計劃和日程,確定適合每個圈子成員的職責和分工。
5)主題確定后,須報部門直接主管/經理審核。 獲得批準后才能成為品管圈活動的正式主題。
6)活動計劃表報QCC推進委員會備案。
7)現階段建議使用頭腦風暴法和甘特圖。
3. 目標設定
1)明確目標價值并使其與主題相一致。 目標值應盡可能量化。
2)目標值不要設置太多,最好是1個,最多不超過2個。
3)目標值要立足實際,不宜過高或過低,既要有挑戰性,又要可行。
4)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
4、現狀調查與數據收集
1)根據最后一個特征因素圖(或通過圍繞選定主題的圈子會議),設計一個適合本圈子需求且易于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清單。
2)確定數據采集周期、采集時間、采集方法、記錄方法和負責人。
3)小組會議結束后,各負責人應按照小組會議決定的方式開始收集數據。
4)數據必須真實,不得人為修改、偽造。
5) 在此階段使用清單。
5. 數據收集與整理
1)回顧上次圈子會議后數據收集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困難并提出解決方案。
2)回顧上次圈會后設計的清單,如有必要,對其進行補充或修改,使數據收集更加順利并重新收集數據。
3)如果前兩點沒有困難,圈長會落實負責人及時收集數據,利用QC技術從各個角度對數據進行分類,創建直觀反映的柏拉圖式,并找到找出影響問題點的關鍵項目。
4)在此階段,可以根據需要使用適當的QC技術,例如柏拉圖、直方圖等。
6.原因分析
1)確認圈子會議中的每一個關鍵事項。
2)針對每個選定的關鍵項,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特征因素分析。
3)確定主要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必須具體、明確、易于制定改進對策。
4)會議結束后,負責人對主要因素進行核實和確認。
5)對于重要原因,分工確定各圈員負責研究、觀察、分析,提出對策,并在下一次圈會上報告。
6)此階段采用頭腦風暴法和特征因素法。
七、對策制定及批準
1)根據上次圈會的重要原因和實際觀察、分析、研究成果,按照分工一一討論得出的對策。 除了負責人的計劃想法外,我們還會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吸收好的想法。 觀點。
2)根據上述討論得出對策方案后,讓圈子成員將工作分解為詳細、具體的計劃。
3)分析制定的具體對策,制定實施方案,召開圈會討論,交換意見,確定具體步驟、目標、進度和負責人,并指明提議人。
4)圈子負責人要求圈子成員根據討論結果,以理性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改進思路。
5)圈長將戰略實施方案和合理化建議報部門主管/經理批準后方可實施(合理化建議的實施績效不參與合理化建議獎的評選,但直接參與質量控制圈成就獎)。
6)如果對策需要圈外人士參與,一般會邀請圈外人士參加圈內會議,討論對策方法和實施進度。
7)本階段采用愚蠢法、頭腦風暴法、系統圖法。
8. 對策實施與審查
1)針對落實的對策,各圈子成員就其負責的工作進行匯報。 成功者給予獎勵,遇到困難者分析并提出改進方案和修改方案。
2)對歷次圈子會議進行全面獨立檢查,特別是數據收集、對策落實情況、圈子成員的向心力、積極性等,要全面分析并提出改進方案。
3)各圈子成員反饋建議對策的改進進度,收集改進數據。
9. 效果確認
1)效果確認分為整體效果和個體效果。
2)通過護理建議管理流程驗證每項對策實施的個體效果,最后由圈長總結并準備合理化的建議實施績效報告以確認效果。
3)無效的對策需要召開會議討論,決定是否取消或提出新的對策。
4)總體效果將根據已實施改進措施的數據,使用QCC工具(總過渡圖和層過渡圖)統計數據來判斷。 改進的經濟價值應盡可能按年折算為具體值。
5)圈會結束后,將繪制的總體進度圖發布到現場,并在進度圖上記錄每天的表現。
6)此階段可以使用清單、轉移圖、層次圖、柏拉圖等。
10. 標準化
1)為了確保對策效果能夠長期穩定地保持,標準化是質量控制圈改進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2)將質量控制圈的有效對策納入公司或部門標準化體系。
11.結果數據的整理(結果比較)
1)計算各種有形成果并將其轉換為貨幣金額。
2)制作圖表進行結果對比,主要用柏拉圖式的量差來表達。
3)列出自這些圈子會議以來每個圈子成員所取得的無形成果,并比較改進前后的情況。 如果可能的話,以雷達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4)將本期活動結果整理編制成《品管圈活動結果報告》。
5)這個階段可以使用柏拉圖、雷達圖等。
12. 活動總結和后續步驟
1)任何改進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 總會有不足之處。 只有找出不足,才能邁向更高的臺階。
2)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出現,問題改進永無止境。
3)根據PDCA循環,質量需要持續改進,因此每個PDCA循環完成后,應考慮下一步,設定新的目標,開始新的PDCA改進循環。
13. 結果公布
1)對本圈的《成果報告》進行總體審查,由所有圈成員提出需要補充或強調的部分,并做出最終決定。
2)根據“成績報告”,所有圈子成員將根據其專長劃分為各種圖表。
3)圖表制作完成后,由圈主或推薦代言人上臺發言,進行討論交流。
4)準備參加全公司質量控制圈新聞發布會。
QCC建立程序
1. 選擇圓的長度
圈子負責人是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圈子活動的靈魂人物,因此圈子負責人的選拔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圈子負責人的選擇可以按照以下原則:
1)質量控制圈子剛開始實施時,最好由基層班組長擔任圈子負責人。
2)當品管圈活動穩定后,互相推薦具有組織領導能力、工作經驗和技能的強人。
3)當品管圈活動成熟、圈員水平較高時,可以輪流擔任各時期的圈長。
2.確定圈子名稱
圈名由全體圈員討論命名,選擇具有象征意義且與品管圈活動內容相近的名稱。 如:奮進、彩虹、前進、奔騰等。
3. 品管圈注冊
質量控制圈活動與其他管理活動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們必須注冊。 只有注冊的質量管理圈才能得到公司和部門的認可。
注冊可以激發品管圈成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也便于公司和部門了解品管圈開展的活動及其成效。
注冊的品管圈將有助于在活動中獲得公司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的支持,也將有資格參加優秀品管圈活動的評選。
實施QCC活動的基本程序
對于每個QCC品管圈,從每個課題的建立到完成,大致有以下流程:(見下圖)
上圖說明:
可在 P、D、C 和 A 階段應用的工具:
P(計劃)階段:
(1)現狀調查:調查問卷、安排圖。
(2)原因分析:因果圖、系統圖、關聯圖。
(3)因子分析:排列圖、散點圖、矩陣圖。
(4)制定措施計劃:對策表。
D(實施)階段:各種科學方法與專業技術應用相結合。
C(檢查)階段:帕累托圖、方差分析等。
A(總結)階段:調查問卷、排列圖。
現代企業的競爭是激烈的。 對于各個級別的員工來說,每天的工作既緊張又無聊。 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鼓舞士氣,但效果往往有限,尤其是占員工70%以上的基層員工。 發揮潛力并為企業做出更多的貢獻效率和成效的區別,對于個人和企業來說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在日本,目標管理巧妙地結合了人性管理的激勵機制,利用簡單的統計技術來激勵最基本的員工滿足自己的工作要求和挑戰。 不僅能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目標,也能帶動參與人員的工作。 內容的豐富達到了整體鼓舞士氣的效果。 這就是QCC品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