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喜歡它
最近,西方傳統的“萬圣節”在中國非常流行。 不僅大人們打扮成各種稀奇古怪的服裝,進行了一場歡樂的狂歡,就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加入了進來。
萬圣節(),又稱諸圣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每年10月31日。 每年的萬圣節都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萬圣節期間,西方國家的公共場所甚至家庭庭院都會裝點一些萬圣節特有的裝飾品,比如各種鬼魂、南瓜燈等。 孩子們會穿上萬圣節服裝,提著南瓜燈籠挨家挨戶討要糖果。
從萬圣節到即將到來的圣誕節,“洋節日”在中國似乎總是備受關注。 與極其熱鬧的萬圣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傳統“鬼節”——鬼節卻顯得十分冷清。 除了農村,城市人幾乎不再享受這個節日萬圣節的文化內涵,甚至很多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根本就不再想起鬼節了。 連名字都不知道。 玩樂之余,也有家長疑惑,慶祝這些“洋節”有何意義? 長此以往,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否會被外國的“洋節日”排擠,最終被遺忘?
網友觀點:讓童年有趣VS跟風促銷
互聯網上對此爭論不休。 讓我們稱它們為優點和缺點。
積極的觀點是:萬圣節相當有趣,給孩子們的童年帶來更多樂趣。 為什么不? 讓孩子多參加活動、積累經驗、鍛煉身體不是更好嗎? 這不是追隨潮流,也不是嘩眾取寵。 正是中西文化的差異,讓世界變得有趣。 萬圣節那天,去事先和你溝通過的孩子家里索要糖果,不僅可以讓孩子明白分享的意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勇敢。 一個好的老師會平衡地考慮課程活動的安排,并且不會忘記慶祝中國的傳統節日。 至于化妝讓人哭等等,基本上都是大人給自己添戲。
反對的觀點是: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要追隨這個趨勢? 有些中國人干脆忘記了感恩節、圣誕節等“外國節日”。 萬圣節到底是什么?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慶祝這個節日是不是有點困惑呢? 有什么意義呢? 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幼兒園組織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對孩子認識的一種啟蒙和引導,正確傳遞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才對。 不少網友甚至表示萬圣節的文化內涵,商家的營銷是大多數國外節日的助推器!
也有不少理性吃瓜群眾也表示,要相信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外國節日。
家長觀點:讓孩子狂歡VS過洋節日毫無意義
幼兒園里,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奇特的造型,手拿道具,在穿著萬圣節同款服裝的老師帶領下,大聲喊道:“萬圣節快樂!” 隨后,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興奮地參觀了校園。 花園之旅。 孩子們使用的服裝和道具可以在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制作。 不少幼兒園的萬圣節活動已經持續一周,每天都不同,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這個西方節日帶來的樂趣。
許多家庭都沉浸在慶祝萬圣節的氣氛中。 社區家長自發為孩子們組織了一場萬圣節派對,為孩子們配備了萬圣節道具,包括鬼面具、蝙蝠、公主服裝、超人服裝、南瓜燈、一大袋糖果等,讓孩子們可以盡情享受萬圣節的樂趣。孩子們挨家挨戶地玩耍。 不給糖就搗蛋。 家長和孩子們穿著盛裝,提著南瓜燈乞討糖果。 不少家長表示:“有這樣一個節日,讓孩子們玩得開心,放松一下,真好。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們與他人分享糖果的精神。”
很多家長并不懼怕萬圣節的“鬼”意義,而是將其視為狂歡節。 家長陳先生從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每年都會為她準備不同的服裝。 “關鍵是讓孩子們玩得開心。” 他認為,孩子們在慶祝萬圣節、圣誕節等“洋節日”時,只要開心,也能了解西方文化。
然而,一些家長對學校組織萬圣節等活動感到不解,甚至認為中國孩子慶祝西方節日毫無意義。 多地家長因學校要求孩子準備萬圣節服裝或制作道具而感到不滿。 他們認為,學校的這樣的要求不僅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他們的任務。 一些家長認為,“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因禁忌不宜推廣。 一位家長分享了他的經歷。 晚上他帶著一歲的孩子出去散步。 途中,他遇到了一群吸血鬼打扮的人。 孩子立刻就被嚇到了,哭了起來。 許多家長還認為不應該鼓勵“不給糖就搗蛋”的行為。
專家觀點:不符合國情VS讓孩子幸福才重要
慶祝萬圣節這樣的“外國節日”是好是壞? 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余東輝認為,西方節日對于孩子來說并沒有太大的教育意義,引導不當甚至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于東輝說:“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美好,對孩子們來說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但看看流入中國的西方節日,除了人們一起狂歡之外,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這些節日有很多與西方宗教有關,不符合我國國情。” 但同時他也認為,家長可以讓萬圣節的意義變得更加積極,通過正確的引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鬼怪雖然可怕,但它們只是人扮演的,世界上沒有鬼。讓孩子不用害怕,增強安全感,讓孩子自己做衣服,整個過程要孩子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
海外幼兒節是一把雙刃劍。 好處是可以多元化接觸不同文化,豐富家長和孩子的活動。 缺點是兒童身心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萬圣節在中國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礎。 “幼兒園要理性對待國外節日。一方面,要控制好活動組織的‘度’,不要太過分;此外,還需要與家長充分溝通,避免因節日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這件事。
著名讀書推廣人、小學語文教育專家袁曉峰表示,孩子們“可以慶祝萬圣節,我們也應該愿意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 但一定要注意避免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善于引導孩子。 他說,未來可能是一個“地球村”。 我們的視野不需要那么狹隘。 我們要把一切好的文化內涵都引進來。 對于孩子們來說,無論是萬圣節還是圣誕節,可能只是一個玩樂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開心。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傳承精神,而不是作秀。”袁曉峰補充道。 如果我們真的強大了,怎么會害怕那些外來文化呢? “多接觸不同文化并沒有錯,不要太狹隘,否則會限制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開心才是王道。 網上批評家長給家長布置作業過多,其實是一種誤解。 ”蝶變首席導師、幼兒教育專家譚偉老師指出,幼兒園強調親子活動,希望在選擇衣服、制作道具的過程中,加強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表達什么樣的東西。自己想要的衣服,讓孩子們選擇、做決定。我們關注的是這個過程,而不是孩子們的服裝、道具有多貴。她認為,完全抵制國外節日并不可取,只要老師提供合理引導,摒棄那些恐怖的元素,適當添加一些歡快的元素,比如唱歌、制作南瓜燈、動物化裝舞會、找糖果游戲等,孩子會體驗到很多樂趣。
我們的觀點是:爭論不是目的,只有實踐才有意義
與其爭論是否應該慶祝“萬圣節”,不如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親身體驗這些活動。 爭論不是目的,實踐才有意義。 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活動的價值也會凸顯出來,那就是讓孩子們感受一切,放飛天性!
今年,讓我們以一顆平常、樂觀的心,與華文一起迎接萬圣節。 回歸教育本質,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