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代表著更先進的技術,但現階段自動化程度越高越好。 近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頻道注意到高盛的一份報告稱,過多的自動化可能會損害生產效率。
根據國際工程協(xié)會關于大眾汽車自動化戰(zhàn)略的報告,在德國的一條高爾夫A5生產線上,限制使用部分自動化并轉為手工勞動將有助于提高效率。 在那份報告中,研究人員認為效率就是指投入與生產,太多的自動化設備將需要更多的人力來維護設備,從而抵消了自動化的好處。
有研究指出,即使在自動化相對發(fā)達的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環(huán)節(jié)技術工人比機器人效率更高。 原因是自動化系統(tǒng)越復雜,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越高。 在中國,許多領域的熟練工人工作效率高、缺陷率低,但自動化集成生產系統(tǒng)不成熟,缺乏合格的維護人員。 在這樣的條件下效率就是指投入與生產,盲目采用自動化生產很可能會損害生產效率。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大力推行機器人換人的浙江省,一些企業(yè)的日本產機器人出現問題后,工廠不得不等待兩周,日本工程師才趕到維修。
此外,組裝不合適的自動化生產線可能會損害企業(yè)的靈活性。 目前的自動化生產線大多只擅長高效生產單一產品,缺乏靈活性。 同時,此類生產線也需要較高的投資成本。 雖然如果長期從事同一份工作,自動化生產線最終會節(jié)省勞動力成本,但雇傭的工人通常是按月支付工資的。 當公司需要生產新產品時,不能快速學習的員工也會跳槽或跳槽。 找到正確的位置不會給企業(yè)帶來持續(xù)的成本。
此前,特斯拉總裁馬斯克也在社交網絡上留言稱,“特斯拉工廠的過度自動化是一個錯誤。準確地說,是我的錯誤。人類的作用被低估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頻道注意到,特斯拉一直無法完成車型生產目標。 該車型是特斯拉首次嘗試量產,最終售價將降至3.5萬元。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無法完成該車型生產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廠使用了太多機器。 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廠擁有復雜的傳輸網絡,但他們不僅沒有提高效率。 ,但由于過于復雜而降低了生產率。 工廠隨后開始拆除設備。 生產線有好有壞,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這使得管理者無法預測未來的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