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比較師資隊伍時,只看地理位置,畢業證書都一樣。 簡直天真
本系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
過程工業集成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其中,過程工業信息類在國家實驗室中排名第一。
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
機械航空動力設備振動控制國防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智能數據分析與信息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各向異性與材料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冶金多金屬共生礦生態化冶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于計算機的醫學影像智能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深部金屬開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電磁過程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電磁冶金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有分校區嗎? 一個分校可以申請多少個國家基金項目?
看一下上述實驗室的師資和職稱比例,再看看分校區的師資職稱。 差距遠不是一個數量級,而且分校區教授的數量也基本屈指可數。
你也可以看看學校的宣傳。 大部分分校區只能關注自己參加了什么樣的比賽,獲得了什么一二三等獎,以及破新高中的消息。
誠然,競賽也很重要,但與科研項目相比,這樣的競賽似乎沒什么用處。 這個競賽遠遠不能和教育部、科技部、國家等的資助項目相比,甚至我可以說東北大學分校,競賽在這些省部級、國家級面前簡直就是兒戲項目。 無論哪家公司是主辦方,基本上都會是大贏家。 而且,這些在分校里可以說是很少見的。 還有橫向項目。 實際現場項目的難度和應用遠比比賽中復雜。
如果要判斷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學院的實力,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它能接收多少研究生。
博士生導師有多少人,教授有多少人,清謙,揚子等等。
可以去總部和分院的官方網站查看各個學院的師資力量,比如機械、信息等(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機械方面還不是獨立學院,而是隸屬于學院) )而且,機械系能帶研究生的老師只有少數,而且都是副教授。 如果你去我們總部的機械工程學院,一屆有近400名研究生。
這個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由于學校的宣傳,部分學校和分校的學生對這些硬實力的宏觀層面并不了解。 當有一天你本科畢業,去另一所學校讀研究生,或者你年齡變大,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時,你會發現差距確實相當大。
一聽說文憑都一樣,學校的各種比賽都那么好,我還以為和主校一樣呢。 說實話,我有點天真。
目前各分校的成績均高于東大大學。
辯證地說,如果各分校獨立看待的話,那么秦皇島分校在這個分數上就吃虧了一些。
為什么? 正如上面所說,現在分公司的整體實力有些薄弱。 從教師職稱到重點實驗室,從科研實力到整個院系體系,在這個分數級別并不能說是個人挑戰的211。 而且現在這么高的分數,你可以看看其他同級別大學的學科分布或者院系構成。 說實話,以這個成績去上這所學校,已經不是一般的劣勢了。 大家看到最多的評價就是學生很好,學習氛圍很好。 老師們真的很好,老師也很好。 如果需要這么多的高考成績來換取985的頭銜,是否合適恐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這只是一個意見問題。
另外,支部要想發展東北大學分校,就必須牢牢守住總部,牢牢守住統一的畢業證,把985的頭子轉給支部的學生。 學校的一些優勢專業被分配到分校區,例如自動化、會計、軟件等。 整個招生團隊要做好宣傳工作,同時與企業簽訂協議。 學校分支機構必須平等對待每個人。 也就是說,學校企業要招人、要宣傳,分校區也不能落后。
事實上,東京大學近年來也這么做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和分校區的實力無關,因為分校區也是東大,就是東大的“校園”(當然,真正的校園是不可能的),僅此而已~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于主校區的兩個校區(南湖和渾南)來說有點不公平,但是我相信在座的大家也不需要那么在意。 能量應該從外部使用。 即使分一塊餅給秦皇島分公司,那也是一家人,主分公司應該攜手并進,共同努力。 努力打造一支屬于東大的力量。
當然,話雖如此,雇主若不管不顧,那就是一石二鳥了。 如果要問劃算的話,對于分校的學生來說肯定劃算。 當硬實力差距相當明顯,成績也不是特別突出的時候,去排名第985的學校當然是很劃算的,不僅可以宣傳分校的“實力”,還可以讓學生、學生家長和雇主都能利用。 我想這也維護了分校的戰略和戰略地位。
最后,我沒有任何負面的意思。 我只是陳述了客觀事實和差距。 正如我在評論區所說,希望分公司再接再厲,延續目前的良好勢頭,為東大在冀南地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聲望,對總校和分校都有利。
祝愿兩所學校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