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A-level經濟學,很多朋友可能會淚流滿面,尤其是想到那些常用的專業詞匯。 不僅難記,而且不容易理解。
在中國,經濟學是大學專業,所以在初中和高中,我們并沒有系統地接觸或學習經濟學。 但我們對課程中的內容并不陌生,因為國內高中的政治課程已經涉及到一些A-level的經濟學,所以接受這些知識相對困難。 別擔心,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經濟學詞匯的含義。
1. 稀缺性
有限的資源與人類無限的欲望相比總是顯得不足,所以我們說資源是稀缺的。 稀缺并不意味著很難得到,只是意味著不付出代價就無法得到。 稀缺性是每個人都面臨的現實。 即使他是億萬富翁,他似乎擁有了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他的字典里,依然有“稀缺”二字:他的時間有限,他可以獲得一切,但他沒有時間去一一去做。享受這一切。
2. 免費商品
我們不花錢就能獲得的物品稱為免費物品。 在資源匱乏的世界里,免費物品是一個例外,是來自大自然的禮物。 不幸的是,這種禮物正在日益減少,因為人們不欣賞它。 空氣曾經被認為是一種自由的好東西,但隨著污染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呼吸清潔空氣的自由似乎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奢侈。
3. 經濟品
稀缺且需要付出代價才能獲得的物品是經濟物品。 經濟物品稀缺的事實并不意味著它難以獲得;而是意味著它難以獲得。 它只是意味著它不是免費提供的。 “經濟項目”前面的“經濟”二字決定了這個項目絕對不是“免費午餐”。
4.經濟人
經濟學家說經濟學研究人類行為。 然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他們的行為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經濟學家如何克服這一矛盾? 這很簡單。 經濟學家從不關心特定人的行為,他們關注的是人類行為的共性。 在他們眼中,所有活著的各種個體都是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滿足的理性人。 顯然,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意味著自私。 例如,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會因為相信上帝而充滿行善的愿望。 當別人快樂的時候,他也會感到更快樂——他是自私的,但不自私。
5. 理性行為
人們追求的行為是那些能夠讓他們獲得最大滿足感(效用)的行為。 理性行為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 人們認為存在一個標準的最優經濟行為,理性行為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和預測實際的經濟行為。 它也是一般均衡理論的主要基礎。 它是最常受到攻擊的假設之一,這恰恰證明了它的重要性。
6、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經濟學家面臨的經濟現實是復雜的,為了專注于他們想要解釋的事情,他們常常需要一個障礙來隔離其他干擾。 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訴諸這個詞,盡管有時他們并不清楚。 指出這一點。 因此,如果經濟學家斷言“蘋果價格下跌必然導致其需求量上升”,他們實際上是在說,如果其他條件——消費者收入、消費者對蘋果的喜好、其他水果的價格等。 ——沒有變化,那么必然有上面的結論。
7. 效率
效率意味著不浪費:經濟中沒有人能夠在不讓他人境況惡化的情況下使自己境況變得更好。 這樣定義的效率稱為帕累托效率,以意大利偉大經濟學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改善自己的處境,經濟學家就會說經濟變得更有效率,并稱之為帕累托改進。
8. 公平
在一種分配中,如果沒有人嫉妒另一個人,那么這種分配就可以稱為公平。 顯然,平等分配固然可以實現公平,但公平并不一定需要平等。 如果亞當喜歡蘋果,夏娃喜歡橘子,而上帝只給了他們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那么平分(每人半個蘋果和半個橘子)雖然公平,但顯然有點愚蠢。 更好的辦法是把蘋果給亞當,把橙子給夏娃,這樣他們倆都會更滿足。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有效的市場經濟并不會自動帶來公平。 為了實現一定程度的公平效率在經濟學中解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
9. 資源配置
當人類面對稀缺時,最關心的是資源配置: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不同的人,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因此,經濟學公認的研究領域也是資源配置。 在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雖然它并不完美,但它仍然比其他方式要好——畢竟它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并幸存下來。
10. 交流
經濟學公認的研究領域是稀缺資源的配置。 資源配置無非就是生產和交換:前者是商品形態的變化,后者是商品控制權的轉移。 交換可以是直接易貨或通過貨幣。 人們在交易中常常感到處于不利地位——總是抱怨價格“太高”或“太低”,但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這種抱怨是矛盾的。 如果一個人真的覺得自己處于不利地位,他就會退出交易所; 如果他自愿接受一筆交易,就意味著這筆交易即使不完美,至少也比不接受要好。 因此,經濟學家對此問題的基本觀點是:自愿交換對雙方都有利。
11.市場經濟
它是指消費者和企業在“看不見的手”指導下,通過市場互動,決定經濟組織的三個中心問題: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的經濟體系。 ,它是為誰生產的。 首先,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決定生產什么以及生產多少。 其次,如何生產也會遵循價格信號所指示的方向。 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使用哪些生產要素和技術來生產。 歸根結底,為誰生產是由生產要素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這里的供給和需求決定要素價格:工資率、地租、利率和利潤。 各種要素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資本所有者根據其所擁有的要素對生產的貢獻獲得相應的收入份額,完成社會收入的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世界并不存在“純粹”的市場經濟:在每一個經濟體中,總能看到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為。
12.《看不見的手》一只手
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比喻描述了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如何在市場機制的指導下促進公共利益:“確實,他通常既無意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這種興趣……這一次,就像其他許多次一樣,他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試圖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的目的。也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他最初的想法意圖對社會有害。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這樣做時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 斯密之后,經濟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但他的觀點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 但在實踐中,肯定有例外。 但在一個又一個國家,個人更大的自由確實導致了產量的大幅增長,這種增長幾乎使所有人(如果不是所有人)受益。
13.經濟自由
經濟自由意味著個人選擇的自由——作為消費者,他可以在預算限制內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商品; 作為要素供給者,他可以自由地將自己擁有的要素投入與其他人(或組織)合作進行競爭。 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的經濟自由不應受到限制,除非它損害他人; 個人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對社會負責,因為這種自由行為本身就會給社會福利帶來額外的好處。 批評者指出,雖然自由是有效率的,但它并不會自動帶來公平。 經濟自由很可能導致財富的集中,而這種集中是極其危險的:它不僅讓某些人在與其他人打交道時占據優勢,而且還可能扼殺自由。
14. 自由放任
古典經濟學的政策處方。 在這個藥方中,沒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古典思想認為,個人的利己行為,在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下,最終會促進社會的利益。 政府干預自然秩序的自由運行,會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減緩財富的增長。 增加。 因此,社會經濟事務最好由個人決定,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政府只應充當經濟的“守夜人”。 對于政府來說效率在經濟學中解釋,“少監管才能善治”。
15.計劃經濟
以計劃為基本調節手段的經濟體制。 在計劃經濟中,主要生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而是由實現社會主要經濟目標的經濟計劃機構決定的。
與純粹的市場經濟相比,這種制度的優點是:減少可能導致資源無效利用的活動、解決失業問題和充分利用產能、減少污染和產品過度差異化等。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將把資源集中到一些重點領域,實現較快增長。
然而,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由于需要協調大量的計劃活動組成部分和各個經濟活動層面的獨立決策者,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需要高水平的組織以及不可避免的官僚因素,加劇了這一體系的僵化和缺乏活力。 A-Level 經濟學課程 () 對學生有何幫助?
- 培養對經濟學的興趣和熱情,有助于理解更廣泛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 加深對一系列概念的理解,并學習在不同環境中應用這些概念的能力。
- 以質疑、批判和思考為特征的經濟學家思維
- 了解影響日常生活的現代經濟問題、問題和制度。
- 在特定背景下應用經濟概念和理論,并欣賞它們在解釋現實世界現象時的價值和陷阱
- 分析、解釋和評估市場經濟的優點和缺點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回顧過去的內容
這里有一群可愛的人
現代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雅思考試丨2018年雅思考試日期公布及費用調整
家長須知丨什么年齡段的孩子最適合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