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袁繼康)1976年高中二班
畢業40周年紀念活動
文:清心與健康?
今年10月16日上午8點左右,春暉(原吉康)中學1976級二班47名學生和攝影記者乘坐運輸公司的兩輛公交車在上虞汽車東站上車。 梨山風景區參加畢業40周年紀念活動。
老同學聚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父母爭吵、說不完的坎坷故事。 我們已經六十歲了,也快六十歲了,可當我聽說要來參加同學會時,我一夜沒睡。 我很興奮,所以很早就起床了。 尤其是女同學,提前精心挑選同學聚會合影時穿的衣服,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
車輛途經上浦、張鎮到達嶺南伏寺山風景區游客中心,約一小時十分鐘到達。 下車后,攝影師立即投入工作,前拍個人照,后拍集體照,捕捉伏寺山風景區的自然風光。 風景真美,秋意濃濃,東城古村靜靜地歡迎我們老同學。 游客中心懸掛的橫幅已經在迎接我們了十天我學完了初中物理,似乎響起了歡迎、熱烈歡迎的心情和思緒。
穿著漂亮衣服的美女紛紛被邀請拍照,帥哥們也不甘落后,迫不及待地被邀請拍照。
11點左右,聚集的人們在東城山莊游客中心的橫幅下合影留念。 本次活動的重頭戲開始,歷時半個小時左右結束。 隨后,許多人被邀請合影,其中有謝唐于峰的影片、蓋東片的學生合影、小月鎮片的學生合影,以及袁繼康74班一、二、三、四班的同學合影。初中畢業42年后分別合影。
我們11:30左右結束,到達游客中心餐廳。 活動橫幅懸掛在大廳前。 本次活動的又一亮點開始了。 人們舉杯暢飲,竊竊私語,互相敬酒,歡呼。 我看到攝影師忙碌的身影走來走去。 來來回回,記錄下這難得的這么多老同學的重聚。
兩年的抵抗
藝術:
從1974年秋天入學到1976年夏天畢業,雖然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我和同學們在當時的吉康中學完成了高中學業,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
吉康中學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 春暉中學因遷至曉月而得名。 當時,校園位于石板巷、小月糧管所顧家附近。 分為南北兩個校區。 大部分為單層教學樓,也有一些二層舊樓。 長江南側的校園在我們入學時仍用作宿舍,北側的校園則用作教學樓。 我們進入高中那年,我們學校南校區正在修建一棟新的兩層教學樓。 第二年教育樓竣工后,我們搬到了南校區學習,而北校區的大部分教育樓都改為了學生宿舍,但一些初中班級還在。班級。
我們學校的設施在當時上虞縣名列前茅。 每個班級都配備了收音機。 學校有專門的廣播終端。 收音機里播放音樂和密碼,用于眼保健操等。 學校的公告通常也會在廣播中播放。 收音機里可以聽到上課和下課的鈴聲。 整個校園; 物理、化學課程實驗所需的設備一應俱全,初中到高中的各類物理、化學課程實驗材料也能滿足需要; 教育樓前有體育館,可容納全校師生,可兼作球類、田徑運動場地,并專門修建為沙坑等田徑比賽場地。 體育器材基本齊全; 長江北岸教育樓建成后,學生宿舍、教室將更加寬敞; 學校還在南側的校園長江邊修建了一個十多米寬的碼頭,供學生洗澡。 碼頭使用期間,從未出現過擁擠的情況。 但當時學校沒有大禮堂供師生會議使用,所以到了開全校師生會議的時候,師生們都得排起長隊才能到會場。曉月街東橋東岸的會議廳。
那一年,學校只招收高中生兩個班,分為(一)班和(二)班。 由于當時學校教室有限,每個班約有60名學生。 招收的學生來自當時小岳區小岳、岳東、雙燕、衛東、魚峰等公社以及百官區南??湖公社(如當時小岳區五邑、橫塘)的應屆初中畢業生。 。 兩個公社都不納入招生范圍),而且每個公社的招生名額都有嚴格限制,所以每個公社錄取的學生人數也受到限制。
由于學校住房短缺,學生是否可以住在校園取決于他們的位置。 學校規定,小月公社以及月東、衛東、南湖、魚峰公社等距離學校較近的幾個大隊的學生不能住宿,只收走讀生,而上述遠離校園的公社的學生以及我們雙燕的同學公社已成為住校學生。
住在校園的學生通常每周回家一次。 周六下午午餐后,住在校園的學生們準備好了米袋和菜罐帶回家,以備下周來學校時使用。 下午的課程結束后,學生們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簡帶著幾本需要的書本或作業,小跑到宿舍,拿起已經準備好的米袋、蔬菜罐頭等,匆匆回家。 十多英里的路回家,花了大約一個小時。
周日晚上,大多數住在校園的學生在吃完早餐和晚餐后,拿著父母準備的食物和菜肴(基本可以滿足一周的日常需要)趕回學校,以防不得不起床。周一一大早。 太晚了,影響學習。 也有一些學生因家里事務繁忙而無法抽身,只能在周一早早趕回學校。
雖然大部分寄宿生都帶了一周的菜品,但當時學校食堂仍然提供菜品,主要提供給老師、走讀生和食物不夠的學生。 學校有一個很大的食堂,可以蒸飯、做飯。 食堂與食堂之間的隔墻上,有四個蔬菜窗。 其中一個窗口專門供教師買菜,其余窗口均供學生買菜。 菜準備好了。 午餐時買菜非常熱鬧,餐廳里排滿了人龍。 到了晚飯時間,在食堂買菜的只有住在校園里的老師。
食堂里蒸飯的廚師早上也很忙。 一大早,師傅們就把各班的蒸屜一一抬到爐子上裝滿水的鍋里。 十多個蒸籠抽屜疊在一起,足有一個人那么高。 最后幾個蒸屜是,你需要把蒸屜里的飯盒暫時翻出來,把空的蒸屜放在疊好的蒸屜上,然后把飯盒一一放入蒸屜里,然后就完成了將一個抽屜放置到位。 蒸完后,蓋上蒸鍋蓋,開始蒸米飯。 蒸米飯需要三到四個小時。 蒸好的米飯需要先煮一會兒才能煮。 蒸鍋燒開后,將米放入蒸鍋中。 將一個又一個的抽屜提起,然后將它們放在廚房外的指定位置。 食堂附近有專門的木架子,用來放置蒸屜。 它們放置在食堂外的路邊,按年級分成區塊,按班級分成抽屜。 由于學校高中有四個班,初中有近十個班,所以需要蒸米飯的人很多。 另外,當時飯盒是用來蒸米飯的。 到了搶飯盒的時候,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為了滿足各班蒸飯量的要求,食堂的蒸籠是特制的。 每個班的蒸籠里的飯盒都能裝兩皮,找起來很不方便。 另外,下課也同時結束。 ,同學們紛紛沖到班級的蒸籠前尋找自己的飯盒。 輪船立即被同學們圍住了。 大部分來得慢的學生都被人墻擋住了,只能等到前面的學生才得拿起飯盒離開,這樣才能輪流吃。 當最后一個學生拿到飯盒時,前面的學生已經吃得差不多了。 下午和晚上,食堂蒸飯的工作就變得輕松了一些。
對于住在校園內或學校附近的學生,除周六外,每晚安排自習。 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閱讀和做作業。 學校每天指派一名專職老師值班,學生的自學紀律和課后睡眠情況均由值班老師監督。
高中第一學期,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程。 但由于文革的影響,第二學期英語課程被取消,只剩下數學、語文、物理、化學、體育、政治、文學藝術。 、農業和勞動階層。 當時的教材是浙江省編的。 課本內容質量非常好,特別是數學、物理、化學。 這非常實用。 書中的內容結合了學生進入社會后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實踐知識,分析透徹。 ,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規定了一些手工題,如三視圖的制作、展開圖的演化等。 這些對后來的工作非常有用,至今仍記憶猶新。
數學、語文、政治是主科。 數學和語文每天早上各一節,而政治課一般每周只有一兩節。 由于當時的政治形勢,所有學校都以政治為主科,雖然我們學校也以政治為主科。 政治是主科,但學校并不太熱情。 除了政治運動形式多樣之外,開設的課程數量還是比較合適的。 物理和化學課程大約每隔一天舉行一次,大多數課程在下午舉行。 其他課程大約每周一節課。
每節課一小時,但勞動課一般安排在下午半天。 如果有學生學工農軍的活動,基本停課。 活動持續時間一般為幾天至十幾天。
老師每天正式講授的課程是上午和下午兩門。 另外,上午加收一堂廣播體操早自習課,下午加收一堂上班前自習課。 上午和下午的第二節課,通常都有眼保健操的時間。 課程安排中,周六下午一般預留勞動課或自由活動,因此有時學校會議等活動也會安排在周六下午。
數學老師杜培榮、何鳳高,語文老師錢仲岳都是春暉中學的名師。 我們當時是他們教的,還有物理郭老師、化學老師陳老師、政治老師曹老師、體育老師鄭老師。 他們都非常好。 老師們,沉乃福校長的威嚴,徐懷樹副校長的耐心,我都記憶猶新。 我記得我班后期的班主任是杜培榮和曹松靜。 他們對學生和藹可親,嚴格要求。 對于我們這些住在校園里的人來說,他們既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父母。 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只要告訴他們,他們就會幫助解決。 至于生活問題,王樹超老師當時負責后勤。 印發材料、督促學生關燈、賣菜票等雜務,以及夜間在校園值班,都是王老師的事。 當學生遇到生活問題時,大多數都去找王樹超。 老師解決了。 無論工作多忙,王老師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學生時代,除了數學、物理、化學、美術等幾門科目外,我對其他科目都沒有興趣。 當時我以為只有數學、物理、化學在以后的工作中實用,語文根本無法在工作中使用。 所以,即使有錢老師這樣的先進老師來教,也教不好我這樣一個頭腦簡單的人。
政治課更是枯燥無味,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學好。 從評論《水滸傳》到批評林彪孔子,再到評論《三字經》和天安門事件,時事政治占據了所有的政治課程,比如評論《水滸傳》我一直在做它馬不停蹄,要不要招人,還有72歲和120歲的人。 我確實有事要做。 我從來沒有學過政治課本上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基礎知識,以免以后參加高考時一無所知。說到政治,當時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初中轉來的小紅衛兵,剛上高中的時候就戴著臂章,后來臂章改成了胸章,他們的名字和號碼徽章背面印有紅衛兵的字樣,無論是臂章還是胸章,正面印的“紅衛兵”三個字都是毛主席的手跡。當時我們學校沒有發生紅衛兵襲擊球迷、抄家事件。
我很小的時候就上學了。 高中畢業時我只有十六歲。 我記得我班上還有一個人是同級別的。 因為我比其他學生年齡小,體能跟不上他們,而且我的體育成績也很差。 因此,輪到我上體育課時,我心里很不安,生怕上課時在同學面前出丑。 每次晚飯前后,住校的同學大多都在打籃球等體育活動,而我卻遠離他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運動越來越不感興趣,所以我的體育課成績也越來越差。
我體育成績不好并不能代表全班。 其實我班的整體體育成績還是很好的,也不乏體育名人。 我班的一位女同學叫葉蓮英,高中兩個多月后就考入了浙江省少年體校,后來還成為了亞洲前五名。 全能冠軍。 1984年國慶期間,我在杭州延安路的慶功花車上看到了她。
“學工農兵”也是當時的必修課十天我學完了初中物理,每學期舉辦。
學習打工的學生大多去附近的小岳農機廠。 工廠專門安排技術較好的師傅進行講解、指導和實際表演,然后學生輪流學習和操作。 一般來說,你學習了一些車床、刨床、銑床的基本操作,但你仍然學到了很多技能。 學校還有自己的校辦工廠,當時專門生產農用噴霧器的玻璃纖維外殼。 然而,校辦工廠只有幾個普通學生在做,我從來沒有學會過怎么做。
我校還專門與三愛大隊聯動,指定三愛大隊作為我們學生農業活動的基地。 三愛大隊特地讓出一塊山地給我們學習農業。 通常每周六下午的勞動課,學生們都會用化肥桶從學校廁所里撿起或搬運“材料”到三愛大隊的農業基地。 然后我們鋤莊稼,給它們施肥,創造山脈和土地。
我入學那年,南校區教學樓開始修建,所以搬運、卸建材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我們高中班的學生在勞動課時或下班后完成的。
學軍隊的學生比學工農的學生少,但學軍隊的學生有一個,持續了兩周。 高二年初左右,學校請來五福軍營教官,我校師生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訓練。 他們都接受過軍風、軍姿、隊形、槍械等方面的訓練,解放軍有鐵的紀律。 記得我們站軍姿的時候,有的同學因為受不了熱,做了一個小動作,就被教官批評了。 經過兩周的軍訓,同學們的紀律得到了提高,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了提高,也掌握了槍械拆裝、維修等知識。
最難忘的就是去橫塘公社曉風大隊安裝電燈。 這是一項支援山區的行動。 事情發生在當年軍訓結束后的初冬。 學校組織我校最高兩個年級的學生和老師前往橫塘為山區村莊安裝電燈。 我們班被分配到曉風大隊。 那時我們還沒有安裝電燈。 到達曉峰后,我們依靠物理老師提供了電燈所需的材料(原木、鈴、燈頭、燈座、開關、瓷夾板、鋁芯線、花線等)。 以及燈接線要點(火線接開關,地線接燈座,開關與燈座連接)。 我在現場臨時解釋了一下,并給大家做了指導和示范。 很快,學生們都學會了。 一個大隊有幾百戶人家,我們是分組、分塊安裝的。 不到十天的時間,我們就把曉風大隊的燈全部安裝好了。
我們幫曉風大隊裝電燈的那幾天,正巧曉風大隊正在山坳里修水庫。 村民們每天晚上點燈干活。 我們還要和農民一起吃、住、干。 通過老師和大隊干部的溝通,在電燈安裝即將完成的一天晚上,我們全體師生都參加了一場筑壩的勞動。 勞動過程只是挑土、裝土,而且我們的勞動時間并不長,所以學生們并沒有感到有多累。
安裝電燈作業結束的前一天晚上,曉風大隊還派了專門人員給我們進行了牢記苦甜和階級斗爭的教育,還給我們講述了曉文嶺和龍巖山的由來故事。 通過他們的教育,我們心中有了作文題目。 回到學校后,我們根據每個人的感受寫了一篇作文,被老師布置為作業。
去曉風安裝電燈時,學生們特地從家里帶來了大米和一些煮熟的蔬菜。 到了曉峰后,班里還派了兩個女同學去蒸飯,做一些菜。 他們做的菜肴是為那些缺乏食物的人準備的。 同學和老師。 在安裝電燈作業結束前夕,曉風大隊為了感謝我校對他們大隊的支持,特意殺了一頭老弱牛(當時生產隊殺牛是需要政府批準的) ,拿出一部分牛肉,給我們做了一頓飯。 給同學和老師每人分發一盤牛肉片和煮蘿卜。
有一集是吃牛肉片和煮蘿卜的。 村干部考慮到了老師們外出這么多天的辛苦。 他們給老師們分發了牛肉片和煮蘿卜,其中牛肉片較多,而牛肉片則送給了學生們。 分發給學生的牛肉片減少了。 當天問題就解決了,老師們還剩下一些。 那時,老師和同學都住在同一個生產隊的隊辦公室里。 這件事被我班的幾個男同學發現了。 這些同學趁著老師不在,一一約了很多男同學。 老師們把剩下的牛肉都吃掉了。 老師們知道后,也沒有追究此事。 相反,他們讓吃掉自己份額的學生感到內疚。
我們畢業那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去世了(畢業后不久朱德、毛澤東也去世了)。 那年清明節,天安門事變爆發。 我們當時還蒙在鼓里,最后以為是一小撮階級敵人在天安門前鬧事,反對毛主席和黨中央,不知是非,大——學校里出現了大字報,天安門事件上出現了“鬼魂悲鳴,我哭,狼笑,犧牲淚流”的臺詞“英雄”等“反革命”詩詞“挑眉出鞘”當時受到批評。
短短的兩年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 畢業即將到來,大多數學生都已取得學業成功。 天真的學生充滿信心,他們可以去工廠,去農村,去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下定決心吧。
兩年來同學之間形成的友誼,在這一刻得到了徹底的確認。 同學們互相告別,交換真誠的承諾,或互相寫信留言,或互贈禮物,有的甚至在告別時落淚。
吉康中學的高中兩年,對于我們的一生來說,雖然很短暫,但其意義卻是非凡的。
感謝吉康春暉校友及春暉文化公眾號粉絲“盛樂”提供以上所有照片!
編者按:上虞曉月原有上虞縣第五初級中學,始建于1956年,史稱“第五中學”。 1964年更名為上虞縣農業技術學校。 1966年下半年,受文革影響,春暉中學停止正常教學和招生。 1967年4月,春暉中學更名為吉康中學。 次年四月,遷至曉月,師生并入學校。 1978年,春暉中學遷回白馬湖,恢復校名“春暉中學”。 小月原來的學校正式命名為小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