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更高層次的探索。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是必然的任務。 它可以促進教學的系統化,使教師能夠掌握講課的節奏。 以下是小編為新民教版二年級物理下冊整理的5個教案。 感謝您的閱讀。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新民教版 二年級物理第二冊教案1
§2-1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 1. 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并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速度不一樣。
3.能夠分析一些常見的聲音現象。
重難點:(專業) 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過程的探索。
(難) 2.設計實驗進行探索。
3、聲學現象的分析與解釋。
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流程:
指導符合標準:
學生觀看視頻的第一部分——各種聲音。 引入主題: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 (1)敲擊音叉——音叉振動并發出聲音。
(2)握住振動音叉,聲音立即停止。
(3)。 播放有聲視頻。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并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當振動停止時,聲音的產生也停止。
(4) 擴展:錄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和氣體可以傳播聲音的結論。
(2)實驗第14頁圖1-4顯示: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并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但真空不能。
學生活動:宇航員在月球上如何說話?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3)聲波:用視頻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 將它們與水波進行比較。
3、聲音的速度: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 (1) 看第15頁的表格
(2) 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聲速哪個更快?
15℃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山喊叫,可以聽到回聲。 為什么在教室里說話聽不到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
2、總結:
總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點難點。
3. 標準做法:
完成在線物理學習的這一部分。 因為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用于課外練習。
4.課后活動:
動動你的雙手和大腦:問題 1、2、3。
教學后記:
聲音的知識在課堂上不能拓展太多。 這只是聲音的第一課,可以降低難度。
來測試學生的接受程度。
§2-2 聲音的特性
學習目標: 1.認識聲音的三個特征
2.知道什么是頻率嗎? 頻率的應用。
3.通過實驗探究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重點難點:(重要)1、人耳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難) 2.設計一個探索性實驗來理解雙耳效應。
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材分析: 1、這一部分是常識性的,比較簡單。 學生基本上一看就明白了。
明白了,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是讓學生主動去完成,而教師必須
只需進行必要的更正即可。 其他時間可以用來討論上一課的練習。
教學流程:
先決條件評估:
1.聲音是由物體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要求聲音不能傳播。
3.聲音在體內的傳播速度比在體內的傳播速度快。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
指導符合標準:
引入話題:為什么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1. 音調:聲音的音調
實驗:研究音調與振動速度的關系
課本圖片如圖所示
結果: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
結論:(1)頻率:物體在一秒鐘內振動的次數,頻率越高,物體振動的次數越多。
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2)人類聽覺范圍:20Hz~
學生看課本插畫
2.響度:聲音的強弱
實驗:研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
課本圖片如圖所示
結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結論:(1)響度與幅度有關
(2)響度與發聲者與聽者的距離有關
(3)用dB來表示聲音的強度。 學生閱讀材料:
了解有關您環境的響度的信息。
3.音色:聲音的特征
音色是什么意思?
3、總結:
總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點難點。
4.完成物理練習在線本章內容
五、教學后記
本節內容較多,請嚴格按照要求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課后是否應該讓學生分析更多的聲音現象并布置一些思考題?
新民教版 二年級物理第二冊教案2
§2-4 噪聲危害及控制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了解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懂得防治噪聲,增強環保意識。
2. 流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噪聲防治思路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環保意識,熱愛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
2、教學重難點
重點:控制噪聲的方法 難點:噪聲的危害與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3、教學方式:小組討論法、朗讀法
4、教學流程:
播放一段優美旋律的視頻,然后播放嘈雜的聲音。
然后引入話題:優美的聲音讓人心情愉悅,雜亂的聲音讓人心煩意亂。 那么,令人不安的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 對人有害嗎? 我們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出現或者減弱它們呢?
1. 噪音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音的含義:
發聲器不規則振動時產生的聲音(物理角度)
任何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任何干擾人們想聽到的聲音的聲音。 (環保角度)
2. 噪音的水平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劃出了三個界限:
>90dB,會損害聽力;
>70dB,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音
回顧一下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耳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的地方)(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 一段時間后,用紙盒蓋住鬧鐘,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差異。
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活動,我們總結了控制噪聲的方法:
在源頭衰減噪聲,在傳播過程中衰減噪聲,在人耳處衰減噪聲。
5. 課程總結:
1、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是什么?
2、如何防治噪聲?
6.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邊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七、教學后記:
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并不多。 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
新民教版 二年級物理第二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并能夠用語言表達牛頓第一定律,
九年級牛頓物理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
2、流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綜合能力。
善于思考和總結,將物理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探索物體在沒有力的情況下如何運動,形成了實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想實驗”法、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讓學生信服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內涵。
準備教學慣性車、斜坡、木塊、木板、毛巾和小旗子。
教學流程
1.體驗、觀察、啟發、闡述
師:同學們,根據平時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停止。 (請注意)
學生實驗一:帶學生到講臺上做用力移動講臺的實驗。 并指出當我們推或拉桌子時,桌子就會移動,當推或拉的力撤去時,桌子就會停止移動。 (A.運動需要力量來維持)
學生實驗2:學生在木板上演示小車的運動。 當你用力推時,汽車就開始移動,當推力撤去時,汽車仍然可以移動。
(B.運動不需要用力來維持)
師: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那么為什么汽車會停下來呢?
學生:這是桌面對小車的阻力。
(好吧,我們通過實驗來探討一下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探索、歸納、推理
(1)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介紹實驗設備。
2.要求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與老師一起完成實驗調查。
(1)為了充分“展示”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每次實驗中應控制哪些因素相同? 如何改變物體所受到的阻力?
(2)為什么要讓汽車從同一高度滑下斜坡?
(3)汽車最終停在不同材質的平面上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書中圖12.5-3所示的實驗,
課程計劃
《九年級牛頓第一物理定律教學設計》
(1)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
接觸面
電阻大小
(選擇“大”、“小”或“最小”)
汽車行駛的距離
(選擇“短”、“長”或“很長”)
毛巾
棉布
木板
(二)交流討論思考問題。
(3)顯示討論結果。
(二)總結
學生:飛機越平滑,小車移動得越遠,也就是說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下降得越慢。
(3)實驗結論的推理與升華。
老師:如果把木板換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移動的距離和在木板上移動的距離哪個更遠?
健康:在玻璃上行駛的距離較長。
師:如果有一種材料,表面絕對光滑,對小車阻力為零,小車會做出什么樣的運動?
學生:汽車將永遠以勻速行駛。
師: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力,它就會繼續運動。 如果沒有力,靜止的物體會發生什么?
健康:始終保持靜止。
3. 揭示規律并在黑板上寫出主題
當不受力作用時,所有物體始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師:今天,學生們根據實驗進一步推理得出的規律,與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的規律是一模一樣的。 我的同學們都很棒,你們就是今天的牛頓。
板書題目:牛頓第一定律
想討論(學生交流討論)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 ; 成立條件: ; 結論: 。
2. 靜止的物體在不施加力的情況下將保持其狀態; 如果不施加力,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其狀態。
師:牛頓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課堂練習(見學生手中的小練習)
5. 課程總結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在不受力作用時,一切物體始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適用范圍:所有物體; 條件:無外力; 結論:始終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6.課外作業(略)
搭配黑板設計
12.5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所有物體在不受力時始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適用范圍:所有物體;
條件:無外力;
結論:始終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新民教版 二年級物理第二冊教案4
1、教材分析
教材的這一部分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與力”的關系進行了歷史回顧,并介紹了四位科學家在研究運動與力的關系方面的思維方法和杰出貢獻。 然后說說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這是一門連接初中和高中知識的課程。 學生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因此教學設計應以教材中“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的原因”問題的認識發展史為線索,以科學理念、科學方法進行教育和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 教學重點應是了解人類認識“運動與力”的關系研究、思維、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重點放在對知識的理解及其與生活現實的聯系上。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積極性,本課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模式來組織教學。
2.教學流程設計
引入新課程: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1)學生閱讀歷史回顧,了解四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看法
該內容中有些知識點是學生已知的,有些是未知的,但學生都能理解,所以就留給學生來完成。 學生互相補充,老師只起到總結的作用。
1. 亞里士多德:力使物體保持運動。
現象:當人在平坦的路面上推著小車時,小車就能移動。 當人們停止推動時,車就會停止。
2、伽利略:物體在水平面上之所以靜止是因為摩擦力。 如果沒有摩擦力,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達到一定的速度,物體就會繼續以該速度運動。
笛卡爾: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相同的速度沿直線運動,不會停止或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頓:一切物體總是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的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問:以上四位科學家都將人類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 我們來分析一下每一步的進展體現在哪里。 你認為誰的貢獻?
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問題,指明學生想要探究的內容和方向。 學生們齊心協力完成任務。 老師只起到總結的作用。
a) 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通過直覺觀察提出問題初二物理下冊教案,為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主題。
b)伽利略的貢獻:(1)伽利略發現了不易直觀理解的摩擦力,改變了亞里士多德基于直接經驗的直觀結論,提出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思維取代直覺來認識宇宙。
c) 笛卡爾的貢獻: (1) 闡明勻速直線運動; (2)指出速度變化是有原因的。
d) 牛頓的貢獻: (1) 擴展到所有物體; (2)建議休息; (3)明確了力的作用。
對于誰做出的貢獻最大,學生們有不同的看法。 沒有確定的結論,老師也不需要給出正確的結論。 然而,通過考察物理學的歷史發展進程,探究四位科學家的貢獻,將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家理解和發現物理定理和定律的基本方法。 這樣,他們就可以“以史為鑒”,訓練他們像物理學家認識世界一樣認識世界。 從一定意義上說,通過還原歷史規律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論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這是設計本題的關鍵,也是本課的亮點。
本教學內容中學生所不知道的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教師應該采取的教學方法是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具體操作可以如下。
問:伽利略如何證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演示說明:設置一個向下的斜坡,然后平滑地連接一個向上的斜坡。 然后拿一個小球放在斜坡上的某個點上。 當它從靜止狀態移動時,它會沖上另一個斜坡。
老師問:它能“沖”到哪里,能回到原來的高度嗎? 如果順利的話,結果會怎樣呢?
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 通過實驗發現,由于摩擦力太大,無法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切換到摩擦力較小的斜面,您會發現它更接近該水平。 摩擦力越小,距離越近。 這是一個實驗事實。 科學推理:基于這個可靠的實驗事實,然后順著摩擦力越來越小的趨勢,科學推理——如果摩擦力非常非常小,那么沒有摩擦力,小球就會非常非常接近——這樣才能達到原來的水平。 這是一個理想的實驗場景,即球總是能沿著光滑的斜坡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老師指出“假設”這個詞用得很好。 它對物理結論做出合理的推斷,并從邏輯上得出結論。 減小第二斜面的傾斜角度。 傾斜角度越小,球到達初始高度所需的距離就越長; 傾斜角度越小,移動的距離越長。 那么,我們科學地推理,如果最終變成了一個水平面,那么小球所走過的距離將是無限長的,它只能繼續沿著水平面運動。
教師總結:“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實驗,但它和科學實驗不一樣。 真正的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的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人們在抽象思維中想象而實際上做不到的“實驗”。 他還指出,理想的實驗是立足于真實的科學實踐,抓住主要矛盾,忽視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進行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理想的實驗是基于正確的邏輯定律。 它是自然科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
(3)氣墊導軌實驗演示
氣墊導軌實驗是學生不熟悉的實驗,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 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其特點,學生推動氣墊導軌上的物體并觀察其運動,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知識。 了解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會以勻速直線運動。
(4)讓學生仔細閱讀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思考該定律所包含的幾種含義。
在教授牛頓第一定律時,我們不僅要滿足于學生能夠背誦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要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幾種含義。 對規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自主探索、老師補充,可以完成以下三個層次的意義。
1. 描述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了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或者當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明確了力的科學定義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它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所有物體都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就揭示了物體的普遍性質——慣性。
(5)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問題,自行分析慣性問題
新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物理第二卷教案5
機械效率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1)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了解機械效率并能夠計算機械效率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實例理解物理知識,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索: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會根據實驗數據分析總結簡單的科學規律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索日常生活用品或裝置的物理原理,并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 要點:(1)了解組織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 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秤、細鐵絲
(四)教學過程
1.新課程介紹
小明家最近買了三樓的新樓。 如果要裝修衛生間和廚房,就需要把沙子運到三樓。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設備,幫助小明一家解決這個問題。 讓我們看看哪一組選擇了這個方法?
2. 開展新課程
如果使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學生觀看提升沙子的過程。
我們需要在誰身上做工?
(在黑板上寫下有用的工作:我們需要的工作。)
哪些工作是我們不需要但必須做的?
(黑板上寫的額外工作:工作時為了應對額外負擔而必須做的工作。)
總共完成了多少工作?
(黑板上寫的總工作:有用工作和額外工作的總和。)
如果我們用以下三種方法來運沙,你認為哪種方法好? 為什么?
討論答案。 (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的額外工作最少。)
在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的工作盡可能少; 也就是說,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應該盡可能大。 在物理學中,機械效率用來表示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 (黑板上寫的機械效率: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代表機械效率; W has 代表有用的工作; W Total 表示總工作量。 那么,機械效率應該如何表示呢?
根據公式,上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初二物理下冊教案,小于1,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知道了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 任意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 請觀察用斜面推動物體的場景。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斜面的機械效率(黑板探索: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使用斜面推動物體的場景,你可以對斜面的機械效率提出哪些問題?
問一個問題。
(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度有什么關系?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度有什么關系?...)
請學生猜測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猜想,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實驗,并設計實驗方案。
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小組實驗并設計表格來記錄數據。
通過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總結
學習這門課你有什么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 探索:斜面的機械效率。 )
(6) 家庭作業
1.根據你生活中使用的機械,思考: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2.用手和大腦學物理
新民教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級物理第二冊教案相關文章:
★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5篇
★ 八年級物理教案全集
★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樣本
★ 八年級物理教案全集
★ 初中生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二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本
★ 八年級物理重點難點教學設計文章5篇
★ 初中物理教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