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和磁可以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改變電就會產生磁,改變磁就會產生電。 電磁變化就像微風吹在水面上產生的水波一樣,所以稱為電磁波,每秒變化的次數就是頻率。 當電磁波頻率較低時,主要可以通過有形導體傳播; 當頻率逐漸升高時,電磁波就會溢出到導體之外,能量就可以向外傳輸,不需要介質。 這是一種輻射。
例如,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很遠,但當我們在戶外時,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太陽的光和熱。 這就像“電磁輻射通過輻射現象傳遞能量”的原理一樣。
技術背景
1820年,漢斯發現,當電流流過電線時,電線附近的磁針會發生偏轉。 人們發現,當電流流過導線時,導線周圍會產生磁場效應和變化。
電磁波理論于1865年提出。
1899年,馬可尼用他的儀器證明了電磁波確實可以長距離傳輸——他發出的電磁波信號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被接收到了!
1901年,馬可尼再次成功地跨越大西洋發送無線電信息(從英國到加拿大),并于1910年從愛爾蘭到阿根廷。
時間來到1969年,當年7月,人類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表面。 在整個登月過程中,阿波羅11號飛行器利用無線電電磁波與地面基地進行通信。
十年后的1979年,日本NTT部署了世界上第一個通信標準網絡(1G網絡)。 1G網絡將人類語音疊加在無線電載波上。 該信號稱為模擬信號。 模擬信號只能傳輸簡單的信息和少量的數據。
1991年進入2G時代,模擬信號被0和1組成的數字信號所取代。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電磁波通信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技術應用
無線電信號的數字化顯著增加了傳輸的信息量,在商業市場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應用需求和產品缺口。
正是在這一市場需求背景下,澤耀推出了覆蓋多頻段、多功率等級的無線數傳模塊和電臺。
頻段包括、、、、、、和2.4G頻段。 功率級別包括 1 mW、5 mW、10 mW、20 mW、50 mW、100 mW、200 mW、500 mW、1000 mW、2000 mW 和 5000 mW。
應用于無人機遙感、化工數據檢測、自動化工業生產、智慧農業灌溉、智慧交通、智能家電、智慧消防、數控機床遙感、水利檢測等行業,不斷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提供電源輸出。
澤耀各頻段模塊對應的默認發射功率表
注:以上對應的發射功率均為該型號模塊在該頻段默認的最大發射功率,每個模塊可實現不同級別的功率回調。
技術特點
不同頻段、不同發射功率等級的數據傳輸模塊具有不同的特性。
低頻無線電波具有較強的繞射能力,高頻無線電波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 頻率越高,信號衰減越大。 頻率越高,波長越短,穿透效果越強。 (波粒二象性:波長越短,能量越大,穿透能力越強)對于電磁波來說,高頻無線電波的波長短,繞射能力弱,傳輸距離短。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是導體中電流強度的變化產生無線電波。
利用這種現象通過調制將信息加載到無線電波上。 當無線電波穿過空間傳播到達接收端時,無線電波引起的電磁場的變化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從電流變化中提取信息,達到信息傳輸的目的。 頻率越高,波長越短,繞射(繞射效應)能力越弱,但穿透能力(方向不變)越強。 信號穿透會損失大量能量,因此傳輸距離可能會更近,而且頻率越高,傳輸效果越好。 過程中的損失就越大。 但高頻信號本身攜帶能量高,穿透能力強。 例如,當無線電波的頻率很高時,它會穿透電離層,并且不會在電離層中反射。 頻率越高,帶寬越寬。 帶寬越寬,速度越快。 速度越快,傳輸的信息量越大。 頻率較高的波適合直線傳播,穿透能力較強。
相反,當應用低頻時,帶寬很窄。 當帶寬變窄時,速度會變慢。 速度越慢,傳輸的信息量就越小。 低頻波適合長距離傳播電磁鐵的應用電磁鐵的應用,具有較強的繞射能力。
抗干擾能力與頻段的高低沒有直接關系。 任何頻段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同頻或鄰頻干擾。
在大量的測試和實際應用中,我們得出結論,以下頻段更適合長距離傳輸和障礙物之間的傳輸。 2.4GHz等高頻段因其高帶寬特性,在處理大量信息的傳輸時具有相對優勢。 在同頻點下,我們需要增加傳輸距離和穩定性。 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發射機的功率或者接收機的接收靈敏度。
頻段使用場景測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