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徐殿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
本文約4400字,閱讀時間為10分鐘。
本文從操作角度闡述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 其核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2)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參考模板
3)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操作建議
4)單元教學設計考核要求
1.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1)第一個概念是單位
單位有多種定義。
第一個定義是,單元是能夠整體實現學科核心能力的基本學習單元/課程單元(包括目標、內容、過程、評價、時間等)。 如果某個學科的課程標準有四種核心能力,那么一個單位就可以實現這四種核心能力的整體實施。
第二個定義是單元學習應圍繞體現大思想和大概念的學習主題進行,強調內容組織的結構化和內容呈現的情境化。 結構化和情境化是深度學習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第三個定義是單元教學過程是通過系列化、自主性、高級的學習活動來組織的。
(2)第二個概念是主題
關于主題的概念也有很多定義。
我們認為,第一,主題指向單元的核心內容; 其次,主題體現了學科的本質和大思想、大概念,能夠促進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建立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三是主題在內容的結構性、情境化、育人意義和價值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我的建議是,首先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然后與教材相結合,以教材的自然單位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研究。 因此,加強教材的自然單元是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新課程剛剛實施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單元的組織并不僅僅指教材的自然單元,也可以是教材自然單元的重組或自制的專題單元。
(三)第三個理念是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主要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三個部分。 教學實施部分可以稍后通過視頻課程呈現。 因此,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主要關注單元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規劃和課堂教學設計實例)和教學反思兩個部分。
(4)第四個理念是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與課堂教學設計相結合就成為單元教學設計嗎? 答案是不。
我們將單元教學設計分為單元教學規劃和班級教學設計兩部分。 單元教案強調整體性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規劃教案,注重結構化設計和概括描述。 各欄目課程教學設計實例重點圍繞單元教案進行具體呈現。
通常教師在編寫課堂教學設計時,會結合教師如何引導、指導、講解和學生如何做、想、說、練來描述學習過程。 這也是我們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路線或者方法。
(5)第五個概念是教學過程
我們希望將教學過程呈現為一系列任務或活動作為教學環節,然后對構成任務或活動的要素進行描述。 例如,對于情景指導,我們將教學過程分解為任務/活動的準備、擴展、總結和擴展。
各學科還可以以其他元素為邏輯,如問題或對話為元素來設計教學過程,當然包括學生與資源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自己的對話。 現在您還可以添加學生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對話。
(6)第六個概念是教學目標
從課程目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科核心能力)到單元目標,再到班級目標,是一個不斷具體化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編寫單元教學目標時,必須考慮它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 同樣,在編寫班級目標時,必須不斷建立其與單元目標的聯系。 這樣,課程目標從課文到教材單元再到課堂教學就有了路徑,從而得以有效傳遞。
(7)最后一個概念是作業和測試。
無論是作業還是測試,都必須是結構化的。 結構化主要體現在對目標的解釋以及作業組/問題組中的作業類型。 另外,作業和考試也要體現指導性,主要體現對學科核心能力的指導。
我將從兩點來解釋教學的要素。
首先是對教學本身的認識。 一般而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作為主體和主體以外的客體在目標引導下的相互作用。 因此,老師在寫教學過程的時候,一定會寫老師做了什么,學生做了什么,然后具體做了什么學習內容。 它體現了目標引導下教師、學生、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二是教學的構成。 教學主要由目標、內容、過程和評價組成。 學習內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內容是多種多樣的。 這里所說的內容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內容之間的交互就是過程。 另一方面,教學過程體現了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用任務和活動來呈現這個過程。 評價也是一種互動。
基于這樣的教學要素,我們來看一下上圖左側的教學實踐模式。
首先是主題。 既然話題指向內容,那么這里的話題就是一個引領性的學習話題,引領性就是體現深度學習的需要。
接下來是目標。 這里的目標是指以識字為導向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必須與學科的核心能力建立聯系。
接下來就是活動了。 從深度學習和發展高階思維的角度來看,活動應該具有挑戰性,活動應該是漸進的,因此被稱為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或活動。
最后是評價。 這里我們主要強調伴隨教學過程的評價。 如果我們看整個教學過程,它不是某一段時間內的單一活動,而應該是連續的、融入到整個學習過程中。
這構成了這一實踐模式的四個內涵要素。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解釋這四個內涵要素。
在內容組織層面,我們強調內容組織的結構化,包括知識與知識的聯系、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在內容呈現上,要體現內容的情境化。 除了現實生活情境之外,還有其他表達方式。 例如,分配任務或提出問題是上下文內容呈現的一種形式。
在活動層面,如前所述,要體現自主性、凝聚力、先進性,形成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環境層面,包括物理環境、虛擬環境和人文環境。
我們主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并對其進行評價。 當然,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于課堂教學質量的診斷性評價。
另外,為了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達到讓老師少說話、讓學生多思考的目的,需要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2.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參考模板
1.第一個模板——單元教案。
單元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規劃和班級教學設計兩部分。 我們提供了9個內容供教師設計時參考:課題名稱、課題概述、課題學習分析、開放學習環境、單元學習目標、教學過程、評價建議、反思性教學改進、單元作業/測試。
其中,話題名稱、話題概述、話題學習分析、開放學習環境構成主導主題; 單元學習目標構成反映讀寫能力的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是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活動; 評價建議為持續評價。
對于每一個內容,我們都有一些建議。
選題標題要指向大思想,體現實際應用,體現育人的意義和價值; 主題概述應解釋核心概念及其聯系,圍繞核心能力解釋意義和價值,并能解釋課程安排; 課題學術狀況的分析需要經驗和證據相結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方法、活動等經驗進行分析; 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重點從學習空間的布局和學習資源的提供上進行講解。 開放的學習環境本身就是學生可以直接使用的。 資源,同時環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從而達到育人的作用; 對于單元學習目標,我建議使用綜合的方法(一個目標對應幾個科目的核心能力)或相應的方法(一個目標對應一個核心能力)來編寫目標并建立目標和能力之間的關系。
關于教學過程,建議勾畫活動/任務的內容、過程和環境,建立活動/任務與目標之間的關系; 對于評估建議,可以選擇一些活動/任務,關注績效,并對評估內容、指標、方法、工具等進行說明; 反思性教學改進,主要根據學生表現和效果,以改進為重點,從經驗積累和問題發現兩個方面進行一些反思; 單元作業/測試,建議反映結構和指導,并確定主題和讀寫能力或學術質量。
這是海淀區一位化學老師提供的一個簡單案例。
這堂課是化學教材第一卷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但他選擇的題目是“食鹽的精制”,而不是書中的“電解質的電離和離子反應”。
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個實驗背后的問題是:從微觀角度看待食鹽中可溶性雜質的去除。 這是一個好話題,很容易把它變成任務,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于題目概述,老師明確說明了體現了哪些概念、重點在哪里、要求是什么。 課時分配,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以下單元學習目標中,每個目標都體現了與核心能力的對應關系。 A、B、C、D代表不同的能力,A1、A2中的數字代表不同的量化水平。 本函件為我們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提供了參考。
每個科目都可以自己研究如何從核心能力轉向課程目標體系。 在這個腳手架中,縱軸是核心素養,它有幾個項目,每個素養又分為幾個級別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規劃教案,橫軸是核心素養。
我認為這是高中教學核心能力最成功實現的地方,形成二人模式。 每個網格的內容就是課程目標體系,根據內容標準進行補充和調整,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目標體系,然后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編號。
接下來是教學過程。 在單元規劃中,教學過程不需要進行詳細的說明。 例如,第一類有三個任務,每個任務都有一個名稱。 這個任務的方向比較籠統。 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具體表達,包括教師提供什么、教師做什么。 、學生做什么等,涉及教師、學生和環境之間的具體互動。
接下來是評估建議。 本案的評價是把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有一個整體設計,然后分解到各個環節。 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抓住一些關鍵活動,而不會讓評估變得非常復雜。 涉及的內容包括評價對象、評價指標、評價方法,最后是統計數據。
2、第二個模板——課堂教學設計。
同樣,我們提供了10個名字供您參考。 當然,您不必復制它。 每個科目的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我這里提供的只是一個腳手架。
與單元教學設計相比,課堂教學設計相對更加具體。 比如上面提到的案例,第一課是《粗鹽中雜質的初步探究》,它的課料分析和課文分析會比單元更加具體。 課堂學習的重點,無論是從單元角度考慮,還是從班級角度考慮,都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教學過程也比較具體,包括學生做什么、老師做什么、提供什么等等。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模型來銜接教學環節,從活動準備、活動部署、活動總結、活動拓展等方面進行組織。 每個模塊必須體現深度學習的要求,增強內容的情境化、結構性和活動性。 同時要體現目標導向,體現學科核心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信息素養。
以上是板書和作業設計。 同樣,每個問題后面都應該標記一個目標。 這是作業的基本屬性,也是后續作業分析的重要依據。
三、機組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操作建議
具體操作建議可以參考。
四、單元教學設計考核要求
例如,如何判斷單位選擇是否合適? 我認為至少要滿足一件事,那就是能否作為一個基本單元來整體落實學科的核心能力。 主題設計、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評價設計都可以參考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