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是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的偏轉。α粒子散射實驗只發現原子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內的結構。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轟擊鈹核的實驗中發現了中子,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時發現了質子。
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認為,核外電子繞原子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設想氫原子的核外電子繞核做勻速圓周
根據k
e2
r2 =mr
4π2
T2 ,
解得T=2π
mr3
ke2 =8.1×10-17s,
根據k
e2
r2 =m
V2
r ,得V=
ke2
mr =4.1×106m/s
故答案為:8.1×10-17s;4.1×106m/s,
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右面平面示
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的現象為:絕大多數α粒子幾乎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偏轉角度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被反彈回來),據此可畫出α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α粒子散射,α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
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這一模型建立的基礎是( ) A.α粒子的散射實驗 B.對陰極射線的
A、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A正確;
B、湯姆遜通過研究陰極射線,發現了電子,故B錯誤;
C、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說明了原子核內有復雜的結構,故C錯誤;
D、盧瑟福通過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了質子并首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故D錯誤.
故選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