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爾頓為每種單質均由很小的原子組成,不同的單質由不同質量的原子組成。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
湯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棗糕式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內,而電子卻象棗糕里的棗子那樣鑲嵌在原子里面.
盧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實驗,否定了湯姆生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玻爾的原子理論給出這樣的原子圖像:電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軌道上繞核作圓周運動,離核愈遠能量愈高;可能的軌道由電子的角動量必須是 h/2π的整數倍決定;當電子在這些可能的軌道上運動時原子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原子才發射或吸收能量,而且發射或吸收的輻射是單頻的,輻射的頻率和能量之間關系由 E=hν給出。玻爾的理論成功地說明了原子的穩定性和氫原子光譜線規律。
1858:普爾克爾:觀測到陰極射線。
&
1887:赫茲:觀測到光電效應(光具有能量)。
&
1890:湯姆孫:氣體放電管實驗。
&
1890: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
&
1897:湯姆孫:斷定陰極射線本質是帶負電粒子流。
&
1898:湯姆孫:湯姆孫模型(電子均勻分布在原子核各處,也稱棗膏模型或西瓜模型)。
&
1900:普朗克:提出能量子(當帶電微粒輻射或吸收能量時,是以一個最小能量值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輻射或吸收,這個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叫做能量子)。
&
1913:波爾:原子結構假說,提出三條假設:軌道假設、能級假設、越遷假設。
&
1919:盧瑟福:大小質子,并猜想中子的存在。
&
1918~1922:康普頓:康普頓效應(光具有動量[速度和質量])。
&
1924:德布羅意:德布羅意波(物質波)。
&
1929:戴維孫、湯姆孫:證明電子的波動性。
&
1932:查爾威克:發現中子。
&
1938:哈恩:核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