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典例:
牛頓是力學和物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假說演繹方法的完善者。牛頓創立光的顏色理論的過程,是運用假說演繹方法的范例
尚未證明,但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譜而首先提出“量子論”(或稱“量子假說”),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提出的玻爾原子理論
Bohr-Rutherford?diagram?也稱為?Bohr?model,?但不可與?Bohr?equation?混淆。
Bohr?model?(玻爾模型)?是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于1913年提出的關于氫原子結構的模型。玻爾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經典力學研究原子內電子的運動,很好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爾模型是20世紀初期物理學取得的重要成就,對原子物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語牛人團】
哥布哈根學派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形成的,為首的是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是這個學派的主要成員。它的發源地是玻爾創立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并且它對量子力學的解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玻爾本人不僅對早期量子論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對量子力學的創建起了推動和指導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補原理”是哥本哈根學派的重要支柱。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論研究中心,由此該學派成為當時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學派。
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為海森伯的不確定關系。這類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數學關系,在1927年9月玻爾提出的互補原理中從哲學得到了概括和總結,用來解釋量子現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所謂互補原理也就是波動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補充。
該學派提出的量子躍遷語言和不確定性原理(即測不準關系)及其在哲學意義上的擴展(互補原理)在物理學界得到普遍的采用。因此,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物理解釋以及哲學觀點,理所當然是諸多學派的主體,是正統的、主要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