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生成的伽馬射線是高能射線,與微波、可見光、紫外光、X光一樣,都是電磁波,但是伽馬射線的波長要比其它電磁波都短很多,其波長短于0.2埃。10000000埃才等于1毫米。
雖然伽馬射線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仍是電磁波,不帶有中子或質子等核子,其質量數也為0。
要看是不是核聚變方程,只要看生成物原子的原子序數是否比反應物原子序數更大,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就是聚變方程。
關于核聚變的詳情可參見:
首先關注一下樓主的補充問題。躍遷本意指的是原子能級的躍遷。但實際上,在玻爾模型中,一般所謂的電子繞核運動是不夠準確的,應該是二者繞系統的質心運動,但核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核繞質心的運動可以忽略,這稱為“核不動近似”或‘奧本海默近似’(曼哈頓原子彈工程的主要領導者)。因此原子的能量除去原子核內部(玻爾理論不涉及核內部的變化)的能量以外,主要就是電子的能量。在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原子能級躍遷實際上就是電子的躍遷。以至于我們經常看到兩種說法通用。
在玻爾模型中,r減小n減小,Ek增大(由F=v2/r正比于e2/r2可知),Ep減小,總能量減小(由躍遷發射光子可知)。玻爾的模型實質上仍然是個經典模型(盧瑟福行星模型),只不過人為加上量子化假設和定態假設。該模型保留了經典軌道和軌道半徑的概念,現在量子力學中的軌道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在量子力學中不再有經典軌道、半徑、電子速度、電子動能的概念。因此上述討論其實都是錯誤的(既然不存在半徑,上面的推導的結論當然都不正確,不過量子力學中仍然保留了能量和角動量的概念)。
a粒子沖向原子核的過程中量子效應很微弱,可用經典力學、電磁學正確描述。即速度減小 加速度增大 受力增大 動能減小 電勢能增大 總能量不變。其中的矢量速度、加速度和力都應理解為絕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