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振動的越快,發出的聲音頻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人的耳膜是人收聽外界聲音的主要器官,它對聲音的頻率有一定的界限,即20~20000Hz的范圍內.頻率過高的就是超聲波,比如無線電波.我們聽不見.頻率過低,叫次聲波,我們也聽不見.
2
次聲波是頻率為0.0001~20Hz的聲波,這個頻段通常是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的危害本質就是共振.
共振是物理學上的一個運用頻率非常高的專業術語。共振的定義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
比如:
由于人體各部位都存在細微而有節奏的脈動,這種脈動頻率一般為2~16Hz,如內臟為4~6Hz,頭部為8~12Hz等。人體的這些固有頻率正好在次聲波的頻率范圍內,一旦大功率的次聲波作用于人體,就會引起人體強烈的共振,從而造成極大的傷害。
樓房和飛機也是同樣的原理.
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比如B超,超聲波洗牙等;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次聲波對人體的危害特別大,可能造成內臟受損
超聲波定位(雷達,蝙蝠);次聲波測地震(地震儀,在地面上爬行或生活的動物)希望對你有幫助,\(^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