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重要實驗:(1)平面鏡成像P58(2)凸透鏡成像P69(3)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P97(4)斜面實驗P106
重要的實驗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必考內容:(1)畫重力示意圖、(2)刻度尺估讀(3)速度:v=s/t,(4)重力:G=m g
第一章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
1、科學家的名言及貢獻
2、P11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及應用
3、P13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
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
1、判斷參照物是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2、長度、時間的單位換算
3、刻度尺的正確使用:量程、分度值是多少、視線垂直尺面、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測速度的原理:v=s/t,測量工具:刻度尺、秒表
5、勻速直線運動:每時每刻速度相同,與s、t無關。
6、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總時間=到達時間-出發時間
7、人的步行速度<?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1.2m/s表示:人每秒走過的路程為1.2m。
第三章聲的世界
1、聲音由振動產生,聲音傳播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2、通常情況下,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3、樂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4、防治噪聲:從噪聲的產生、傳播、接收進行防治。
5、人聲的聽覺頻率范圍:20Hz~20000Hz
6、利用回聲測距時,要除以2。求打雷處的距離不用除2。
第四章多彩的光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小孔成倒立的實像。與孔的形狀無關。
3、鏡面反射的光“耀眼、刺眼”,漫反射的光較柔和。
4、光垂直照到鏡面上,入射角為0;鏡面轉10度,反射光轉20度。
5、平面鏡成像:成正立、等大的虛像。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像的大小與遠近、鏡子的大小無關。
(1)相同蠟燭: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2)玻璃板:便于找到像的位置。(3)刻度尺:比較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4)平面鏡成像的時鐘問題:12點減去讀數。
6、光的折射:空氣中的角較大;成的像位置較高。
7、三基色:紅、綠、藍。三原色:紅、黃、藍。
8、物體的顏色取決于它反射或透過的色光。
9、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使光向中間偏。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使光向外偏。
10、凸透鏡成像實驗注意調節焰心、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在同一高度。
11、凸透鏡成像規律:1倍焦距分虛實;2倍焦距分縮放;物體越靠近焦點,像越大,像距越大,像的移動速度越快。
12、光路可逆。
13、近視成像在視網膜前,用凹透鏡矯正;遠視(老花)成像在視網膜后,用凸透鏡矯正。
14、P75: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的原理、調節方法。幻燈片倒著插。
15、凸透鏡時鐘問題:試卷倒過來看。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產生力要有兩個物體,但不一定要接觸。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劃船時,使船前進的力是水作用在槳上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運動方向)。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5、P88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校零、彈簧軸線方向與所測力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
6、重力(1)施力物體:地球(2)大小:G=mg(3)方向:豎直向下
7、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1)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2)木塊做勻速直線滑動。(此時拉力等于摩擦力,二力平衡)(3)結論:滑動摩擦力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有關,與其它因素(如拉力、速度、接觸面的大小)無關。
8、增大摩擦、減小摩擦的方法。P99
第六章力和運動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想”指沒有阻力。
2、P106斜面實驗。結論:阻力越小,滑塊前進的距離越長。推論:阻力為零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3、慣性:作何物體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由質量決定,質量大,慣性大。物體的傾斜方向與車的改變方向相反。如:身體向左傾,汽車右拐。
4、力的合成:分力方向相同,相加;分力方向相反:相減。求合力時,在草稿紙上畫出受力的草圖。草圖上要標出物體的運動方向,各個力的方向、大小。
5、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為平衡狀態,受力平衡,合力為零。如:用10N的力豎直向上拉放在水平地面上重為50N的物體,該物體所受的合力為0N。(10N拉不起50N的物體,該物體靜止,所以它所受力的合力為0N,此時地面對它有豎直向上的支持力40N)
6、二力平衡的應用:測重力、測摩擦力。
平衡力的特點: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施力物和受力物對調。如:手壓桌子,桌子支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