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上》復習提綱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3、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多數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時體積變小;液態變為氣態時體積會顯著增大。
固態物質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分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因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的小。因而,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氣態物質中,分子極度散亂,間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間的作用力極小,容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流動性。
4、原子結構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5、納米科學技術:1nm=10-9m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m表示。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 、g 、mg
3、測量——托盤天平
①注意事項
②結構:游碼、標尺、平衡螺母、橫梁、分度盤、指針
③使用步驟:放置、調節、稱量(左物右碼,先大后小)。
三、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ρ=m/V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
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密度的應用:m=ρV,V=m/ρ
①鑒別物質②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體積③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質量
5、密度的測量
①原理:ρ=m/V
②量筒(量杯)的使用:視線
6、密度與社會生活
密度與溫度:溫度能改變物質的密度——熱脹冷縮
密度與物質鑒別: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
第十二章《運動和力》復習提綱
一、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參照物
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參照物的選擇: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選地面為參照物。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作參照物。
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二、運動的快慢
1、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計算公式: v=s/t ,變形得:s=vt,t=s/v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 ,兩單位中m/s 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
3、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4、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三、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1、長度的單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時間的測量
①單位:秒,符號s
②秒表續數:
5、誤差
①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②產生原因: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
③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④誤差與錯誤區別:錯誤不該發生能夠避免,誤差永遠存在不能避免
四、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力的單位:牛頓(N)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圖: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的方法。
5、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五、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運動狀態不會發生改變。
2、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性質。慣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物體慣性大小只與質量大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運動快慢均無關。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六、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這兩個力相互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運動和力的關系:
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運動狀態不變
理想情況
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運動狀態不變
實際情況
物體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運動狀態改變
實際情況
第十三章《力和機械》復習提綱
一、彈力 彈簧測力計
1、彈力
彈力的概念:物體由于彈性形變成產生的力。
彈性、塑性
2、彈簧測力計
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原理:彈簧受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大。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結構:彈簧、掛構、指針、刻度牌、外殼
彈簧測力計使用:使用前:①測量范圍②指針是否在“O”刻度③觀察分度值;測量時:注意防止彈簧指針卡住,沿軸線方向用力;讀數:視線與刻度面垂直。
二、重力
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在要求不很精確的情況下g=10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應用:重垂線
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
三、摩擦力
1.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為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的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我們應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
四、杠桿
1、定義: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杠桿. 分清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 杠桿的平衡(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不轉或勻速轉動叫杠桿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 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3、杠桿的應用
①省力杠桿:L1﹥L2 F1<F2 省力費距離 如: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②費力杠桿:L1﹤L2 F1>F2 費力省距離 如:人的前臂、理發剪刀、釣魚桿。
③等臂杠桿: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離,能改變力的方向 等臂杠桿的具體應用:天平. 許多稱質量的秤,如桿秤、案秤,都是根據杠桿原理制成的。
五、其他簡單機械
1、 滑輪分定滑輪和動滑輪兩種. 定滑輪實質是個等臂杠桿,故定滑輪不省力,但它可以改變動力的方向,給人們帶來方便;動滑輪實質是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故動滑輪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 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體重的幾分之一 . 且物體升高“h”,則拉力作用點移動“nh”,其中“n”為繩子的段數。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繩子段數的判斷:在動滑輪和定滑輪之間劃一橫線,只數連在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
3、輪軸和斜面
使用輪軸時,如果動力作用在輪上則能省力,如果動力作用在軸上則能省距離。
使用斜面時,斜面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會越省力。
前邊都是復習提綱 考試后邊計算題一定考 密度 或者 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