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機械能 1. 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 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 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 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 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 動能 重力勢能;動能 彈性勢能。 11. 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第二章 分子運動論初步知識 1. 分子運動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3. 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于引力。 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于斥力。 4. 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 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5. 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6. 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7. 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8.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9. 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10. 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11. 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12. 比熱(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物理意義就類似這樣回答) 13.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14. 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5. 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16. 熱量的計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 是初始溫度;t 是后來的溫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③ Q吸 = Q放 ( ※ 關系式 ) 17.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第三章 內能的利用 熱機 1. 燃燒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燃燒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 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燃燒值,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3. 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4. 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5. 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6. 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3.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4. 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線 法線 反射光線
鏡面 6.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平面鏡成像特點:(1)像與物體大小相同(2)像到鏡面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面的距離(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4)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8. 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2.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4. 凸透鏡成像:
(1) (2) (3) F F (1/) (2/) f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 實像(像距:f<2f),如照相機; (2)物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f<2f),成倒立、 放大的實像(像距:v>2f)。如幻燈機。 (3)物體在焦距之內(u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 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 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 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6. 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 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第十四章 功 1. 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 功的計算:功(W)等于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 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 斜面:FL=Gh 或 。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 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也是斜面的一種) 6. 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 7. 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 。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