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時間在相對論里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的兩個不同側面,在霍金講時間的書里不可避免地要談到空間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這兩本書共同的理論基礎與出發點。而在我們大學的物理教學里,相對論完全是愛因斯坦根據光速不變性和相對性原理作出的邏輯推論,頂多也只是提到洛倫茲的唯象理論已經在愛因斯坦之前給出了洛倫茲變換公式,和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加萊 H.Poincare 在1904年的圣路易演講中已經提出了相對論的基本思想。按照這種講法,相對論就完全成為愛因斯坦個人的天才創造,成為物理學發展中一個孤立的偶然事件和奇跡。
時空觀
time and space,outlook of
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根本觀點。它是哲學世界觀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在人類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在中國,后期墨家提出了“宇”、“久”作為空間、時間概念,并認識到空間、時間與具體實物運動的一定聯系及空間與時間的一定聯系。在西方,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認為空間是物質運動的條件,亞里士多德用“地點”概念來表示空間,認為時間是連續的。近代時空觀是在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哥白尼的“地動說”為唯物主義時空觀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布魯諾、伽利略主張時間、空間是物質存在的絕對形式,并提出時空無限的思想。笛卡爾指出時間的特性是持續性,空間的特性是廣延性,認為廣延性是一切物體的共同屬性。牛頓提出“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觀點,系統地闡發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時空觀。近代的唯心主義思想家貝克萊認為時間、空間是人的感覺的產物 ;萊布尼茲提出時空是精神性實體的單子的特殊表現形式;康德認為時空是人們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觀形式,黑格爾則認為時間、空間是絕對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代唯心主義時空觀否認時間、空間的客觀性,但也包含著一些辯證法的合理成分。辯證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各派哲學的時空觀,指出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質固有的普遍屬性,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是不可分的。辨證唯物主義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無限性,同時又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特性具有多樣性、相對性和具體事物時空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