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
一、教材說明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先觀察一些常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觀察到的發現,從而得出觀察物體沉浮的科學方法。第二部分是完成實驗二,先預測所觀察物體的沉浮,并讓他們說說想法,然后讓學生實驗,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從而知道哪些物體預測錯了,根據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第三部分就是進入本課的重點探究活動,讓學生探究蘿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時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況。從而明白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安排環環緊扣,步步深入,讓學生在探究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馬上生成一個新的問題,即進入下一個探究活動。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探究物體的沉浮上一定很感興趣。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判斷出一些常見物體的沉浮情況。也會很自然地想到物體的沉浮與它們的大小、輕重有關。因此學生在探究物體的沉浮時會積極投入,充分發揮出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動手探究后,會發現原來的認識可能有偏差。這就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明白實踐是證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乘機安全小貼士”安全出行要重視
三、教學目標
結合教學內容及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研究方法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科學知識目標: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科學探究目標:
1、對物體的沉浮做出大膽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四、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并進行大膽猜測,以及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得出結論,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和與他人的合作,明白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五、材料準備
1、教師用:水槽、蘿卜、小刀、橡皮、大小相近的磚
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2、學生用:水槽、一號材料袋、二號材料袋和實驗記錄單。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初步感知沉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這里我設計了模擬情意來引入新課,立刻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這設計也是和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從而能夠順利展開本課的教學。 (二)講解判斷物體沉浮的標準
在這個環節里,我先讓學生自由闡述他們心中的想法,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判斷物體沉與浮的標準。接下來,教師演示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沉與浮。這樣既可以考察學生對判斷標準的理解情況,也能成為后面實驗的理論依據。
(三)、實驗二,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滲透科學思想。
我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況,同樣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實驗,實驗后學生會發現很多實驗結果都與猜測不同,從而引導學生懂得科學真理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得出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四)、實驗三,探究同種物體沉浮的規律。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一個是觀察蘿卜由小
到大時的沉浮狀況,另一個是觀察橡皮由大到小時的沉浮狀況,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通過直觀的實驗學生能很快領悟其中的道理。 (五)、課后小結
學生先交流本節課的收獲,師做最后小結,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七)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