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1s內輻射的能量×(太陽灶面積÷地日距離為半徑的天球的表面積)×1/a=nhγ
P×1s×πR2÷4πL2×1/a=nhγ
n=PR2×1s/(4ahγL2)
光電效應
用一定頻率的光照射金屬,金屬吸收特定頻率的光之后激發出電子,發現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二不是連續的,每一份激發出不同金屬的電子。每一份能量為hv,v為頻率,h為普朗克常量。關于光電效應的實驗,看高中物理課本。不詳說
普朗克實驗
一定頻率的光子與電子碰撞,使電子獲得動能,此動能即是該光子損失的頻率*h
瞬時波動性。
光的干涉圖樣是照片長時間暴光的圖樣,若在一開始的瞬時圖樣即為零散的幾點光點,可見光有粒子性,且光波是概率波,在干涉圖樣亮紋處即是光子到達概率高的地方,暗紋就是光子到達概率小的地方。此實驗也證明了光是概率波。
以上三個實驗是經典證明光的粒子性的實驗。
先不說光穿透玻璃。 從經典角度來看,任何粒子都有一定的穿透力,只要它有一定的動能,好比射出的子彈在一定射程內能擊穿木板,相反強弩之末而不能穿魯縞,這些現象用高中的“壓強”概念就可以解釋。非靜止的光子也有動能,光壓也是的確存在的。 但是對于光子,情況又有不一樣,光子是一種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它的行為要由量子力學來描述,而不能用經典圖像來看待:比如,它是什么形狀?體積有多大?等等。光和物質的作用,一般是從光子(或電磁波)與電子、原子、分子作用的角度來考慮,比如可見光能穿透厚厚的玻璃,但不能透過一張薄薄的黑布,這種差別顯然無法從“子彈穿木板”的角度來解釋,這里要考慮的是光子的被吸收的多少,即光子“消逝”的多少。能穿透玻璃,是因為被吸收的光子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