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1921) 美國 提出電磁輻射本身是不連續的,解釋了光電效應;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國 通過實驗測量普朗克常數并與黑體輻射的普朗克常數比較,從而證明了愛因斯坦學說的正確性;油滴實驗測定了電子電量
康普頓(1927) 美國 解釋了光的散射現象中有大于原來波長的光的成分(康普頓效應),證明了光子具有動量。
德布羅意(1929) 提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波,物質波)
勞厄 德國 用晶體縫隙作為衍射光柵驗證倫琴射線的波動性
戴維孫(1937) 利用晶體進行了電子衍射實驗,證明了電子的衍射圖樣
GP湯姆生(1937)
玻恩 德國 提出了光是一種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國 提出了不確定性關系,矩陣力學
N玻爾(1922) 丹麥 建立了前期量子論;創建了玻爾原子模型
玻爾理論的三個假設
⑴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電子雖做變速運動,但并不向外輻射電磁波,這樣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定態。
⑵躍遷假設:電子繞核轉動處于定態時不輻射電磁波,但電子在兩個不同定態間發生躍遷時,卻要輻射(或吸收)電磁波(光子),其頻率由兩個定態的能量差值決定 hν=△E
⑶軌道量子化假設:由于能量狀態的不連續,因此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半徑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須滿足mvr=(nh/2π)(n=1,2,3……)
將普朗克的量子論引入了原子模型,成功的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光譜;但是保留了過多的經典理論成分,故其理論對稍微復雜一點的原子就無能為力。
薛定諤 波動力學,薛定諤方程
普呂克爾,戈德斯坦 德國 發現了陰極射線
舒斯特,考夫曼 比湯姆生更早測定電子的比荷,考夫曼發現比荷隨著電子速度而改變
盧瑟福 英國 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用α粒子轟擊氮核,生成了O-17和質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的原子核人工轉變。
夫瑯和費 德國 發現了太陽光譜(連續譜上的暗線)
基爾霍夫 德國 開創了光譜分析法
弗蘭克,G.赫茲 弗蘭克-赫茲試驗:用電子轟擊汞原子,證明了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貝可勒爾(1903) 法國 發現鈾能發出看不見的射線,可以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版感光,是第一個發現放射性元素的人
瑪麗居里(1903,1911),皮埃爾居里(1903)夫婦 波蘭 對放射性的研究(1903);發現了釙Po,鐳Ra(1911)
蓋革,米勒 德國 G-M計數器,可以用于檢測射線
約里奧居里夫婦(1935) 用α粒子轟擊鋁核合成了P-30,第一次合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的
溫伯格,薩拉姆,格拉肖(1967) 溫伯格,薩拉姆在格拉肖的電弱統一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弱統一的完善理論,將四種相互作用納入統一的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