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量子論嘗試觀點
普朗克很早就投入了對黑體輻射的探索,在用經典物理理論無論如何都解釋不了探索結果的情況下,他對經典物理理論進行了否定,提出嶄新的量子假說新概念,并據之得出了公式, 下面是量子論嘗試觀點。
把輻射能量與輻射光譜統一了起來,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普朗克的量子假說認為,輻射是由一分分的能量組成的。就象物質是由一個個原子組成的一樣。輻射中的一份能量即是一個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決于輻射的波長,波長越短,能量越大;波長越長,能量越小。換句話說,就是量子的能量與波長成反比,與頻率成正比。所謂量子,來自拉丁文“分立的部分”或“數量”一詞。光正是一個個量子的連續發射,但由于人的眼睛有視覺暫留現象,所以看不到一個個分離的量子,而看到的是一道道光線。從而,為新物理學的產生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摘自《普朗克首創“量子論”》
普朗克提出能量的量子化,沒有提出光量子思想。能量量子化與輻射波
愛因斯坦針對光電效應實驗與經典理論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在空間傳播的光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個光子,光子的能量與頻率成正比,即E=hγ。---摘自《量子論-百度百科》《光子說》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思想,沒有提出物質波思想。愛因斯坦提出光是一種粒子。能量量子化與光,光是一種粒子。
物質分為兩大類:實物和場。既然作為場的光有粒子性,那么作為粒子的電子、質子等實物是否也具有波動性?德布羅意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廣到微觀粒子和任何運動著的物體上去,得出物質波的概念。---摘自《量子論初步》
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思想,實物具有波動性。電子,質子等實物量子化,包括宏觀物體。
為研究物體輻射電磁波的規律,取反射遠弱于輻射的物體為研究對象,并將這種理想化模型稱為“黑體”。普朗克假說說的是黑體輻射的問題。光電效應,愛因斯坦說的是物體吸收光的問題。物體吸收或輻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作為粒子的電子,質子等實物能量量子化。
一般物體熱輻射時,除了吸收或釋放電磁波,還反射電磁波。物體反射時,怎么樣呢?
光子在介質中和物質微粒相互作用時,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散射.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有些散射波的波長比入射波的波長略大,他認為這是光子和電子碰撞時,光子的一些能量轉移給了電子,康普頓假設光子和電子、質子這樣的實物粒子一樣,不僅具有能量,也具有動量,碰撞過程中能量守恒,動量也守恒.按照這個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長差,結果跟實驗數據完全符合,這樣就證實了他的假設。“從量子論的觀點看,可以假設:任一特殊的X射線量子不是被輻射器中所有電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個特殊的電子,這電子轉過來又將射線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這個方向與入射束成某個角度。輻射量子路徑的彎折引起動量發生變化。結果,散射電子以一等于X射線動量變化的動量反沖。散射射線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線的能量減去散射電子反沖的動能。由于散射射線應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頻率也將和能量同比例地減小。因此,根據量子理論,我們可以期待散射射線的波長比入射射線大”,而“散射輻射的強度在原始X射線的前進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實驗測得的那樣。”